东园居士 发表于 2024-2-16 16:15:13

给部分基层官吏上上课(二)

    本想接着说说,这帮鸟人是如何混入组织的,又是如何当了官的。又想想,算了,还是开始讲讲正题吧。

    前几天,闻得有乡镇官员,为了遮掩某些丑事,又玩起了对公民指手画脚评头品足的老套路:“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咋一听,好像这鸟官挺有学问的,比那些荒诞不经的草包官吏强多了。
    其实,关于这个话题,我以前曾在兴化政府网论坛专门发帖,就这句貌似经典的遗毒千年的谬论进行了深入评析与抨击。
    可惜,我向来不喜欢在文本文档里写东西,然后复制过来粘贴,还要重新排版,烦。
    因此,我基本都是在论坛页面上直接写。这也就造成了因为论坛关闭,我以前至少十几万字的帖文都没了。
    没办法,只能再次来讲讲这个话题。


    先来看看这句话的出处(懒,直接复制百度百科了):
原文: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祖河东太守。蕃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蕃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蕃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选自《后汉书》作者范晔。译文:陈蕃字仲举,是汝南平舆人。他祖上是河东太守。陈蕃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一人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无章。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蕃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祸患这件大事为己任。为什么要在意一间房子呢?”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很有自己的见解,与众不同。可以看出薛勤对陈蕃“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这一观点的反应是“奇之”,联系前面“清世志”的言论,这里“奇”当然不是“奇怪”的意思,而应当是“惊奇”的意思。可见薛勤对陈蕃的观点根本就是赞赏的态度,怎么可能去反驳呢?再看同是记录东汉,魏晋时代资料《世说新语》,可以发现,其中对这件事的记录和《后汉书》中的记录基本一样,区别就是换几个无关紧要的字,意思一模一样。那“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是哪来的呢?看晋朝的史书、笔记没有,唐、宋的史书、笔记也没有,直到看到清朝的散文,才知道,哦,原来在这呢。清朝文学家刘蓉,在散文《习惯说》中记述了他年轻时的一件事。原文:蓉少时,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经尺,浸淫日广。每履之,足苦踬焉。既久而遂安之。一日,父来室中,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噫!习之中人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原来这句话是刘蓉他爹说的,并且人家的原文是:“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可问题是,刘蓉这件事和陈蕃的事太像了,如果只看一遍,保准过几天大部分的人都得弄混。所以,后人就弄出了“不扫一屋,何以扫天下?”这样的杜撰语句。历史上的陈蕃东汉太傅陈蕃。其祖父曾任河东太守。不过到了陈蕃一辈,家道中落,不再威显乡里。陈蕃15岁时,曾经独处一个庭院习读诗书。一天,其父的一位老朋友薛勤来看他,看到院里杂草丛生、秽物满地,就对陈蕃说:“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陈蕃当即回答,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 这回答让薛勤暗自吃惊,知道此人虽年少却胸怀大志。感悟之余,劝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以激励他从小事、从身边事做起。没想到,千年以前的两句对话,竟成了后人教子育人的名言,用以激励他人从小事、从身边事做起。
看罢上述,只要不是草包,只要稍稍懂那么一点点儿汉语,就能明白,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之论,是从何而来的了。那么,只不过是一句杜撰出来的、而且是掐头去尾断章取义的谬论,为何能够时不时就冒出来呢?某些鸟官,为什么如此钟爱这句话,三天两头就要拿出来用一下呢?作为帖文,篇幅不宜过长,先说到这儿。下篇继续。
   

东园居士 发表于 2024-2-16 16:17:41


直言不讳 发表于 2024-2-24 14:51:16

东园居士 发表于 2024-2-16 16:17


缺钱的贪财不一定是恶人,但那种不缺钱仍贪得无厌的绝对是蠢货加恶棍。。。。。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给部分基层官吏上上课(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