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三水园论坛

查看: 1930|回复: 0

[人文兴化] 端午的艾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5-30 16:16: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端午的艾草
吴沁潼

端午佳节前夕,小城的农贸市场、马路地摊乃至超市,皆弥漫着艾草与菖蒲的清新气息。三、五元一把的艾草与菖蒲缠绵着,编织成一幅幅古朴而绚烂的手工画卷,将于端午时分绽放于千家万户的门楣之上,与小巷中飘荡的粽子清香、湖面上龙舟竞渡的激昂鼓声相映成趣。         这份传统从晨曦微露的田野间款款而来,带着露水的湿润与日月星光的余温,将千年的古老传说,悄然融入人们的节令生活中。

艾草,作为中国传统医药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其历史渊源可追溯至数千年前。《诗经·王风·采葛》有云:“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以艾草喻情,足见其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与重要。战国诗人屈原在《离骚》中亦提到:“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将艾草视为可佩戴的香草,彰显其药用与装饰的双重价值。而儒家经典《孟子》中“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的论述,更揭示了艾草在医疗中的关键作用——需陈年艾草方能治愈沉疴,这一理念亦被后世医家所继承。汉代《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药材,称其“味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胶艾汤、柏叶汤,以艾草止血温经,至今仍为临床所应用。李时珍《本草纲目》系统总结了艾草的功效:“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之效”,并指出“凡用艾叶,须用陈久者”,强调陈艾温而不燥的特性。艾灸疗法更以艾草为核心,如《肘后备急方》所载“艾灸四床角以防瘟疫”,展现了其强大的防疫功能。
001.png
端午节悬挂艾草于门,是古代防疫驱邪的重要习俗。《荆楚岁时记》记载:“端午采艾,悬于户上,可禳毒气。”艾草燃烧产生的烟雾被认为能净化空气、杀灭病邪。此外,艾草在古代亦用于解决生存难题:通过“冰台取火”(以冰透镜聚光点燃艾绒)获取火种(《博物志》),或利用艾草燃烧时的走窜性寻找水源(沙漠中燃艾观烟气辨水汽),皆体现出古人的智慧与对自然的深刻理解。

艾草对女性健康的效用尤为显著。《景岳全书》提到其“善温中除湿,行血中之滞”,产妇用艾叶沐浴可预防产后寒疾。民间更流传着艾草熏脐减肥、泡脚温经等偏方。相传药王孙思邈因艾灸而长寿,其命名传说亦颇具趣味:孩童以“哎哟”之声为疼痛呼号,孙思邈急取此草止痛,遂名“艾叶”。
002.png
记忆中,艾叶与菖蒲并非同胞兄弟。一岸一水,一刚一柔。但此时结为梱棒伉俪,民间予以无限的希翼。奶奶无论小满前后,双抢再忙,在端午黎明后挎着竹篮,总领着我踏过沾满露水的小径。             远处的田野还笼罩在薄雾中,艾草却早已精神抖擞地挺立着,叶片上的露珠滚落时,会惊起几只小鸟。奶奶弯下腰,指尖掠过艾草锯齿状的边缘:“要挑叶背泛白的,这种才够劲儿。”她手中的镰刀轻巧地落下,茎秆断裂时发出清脆的“咔嗒”声。把艾草拢成小捆,又去水滨里采摘些菖蒲,与艾叶交相辉映。那时的我不懂这是千年的传承,只觉得鼻尖萦绕着清香,连风都变得温柔起来。
003.png
奶奶还用红绳将艾草与菖蒲缠绕在一起,绳结打得又紧又密,仿佛要把所有邪恶污秽都锁进褶皱里。正午时分,奶奶取出雄黄酒,酒液在青瓷碗里荡起涟漪,并浸艾叶少许,沾沾我唇齿,轻点额头,并倒入墙角。平时很少上大桌进餐的我们,个个手腕上缠绕着“百索”,一家人围坐在大桌上享用“十二红”的丰盛午餐。历经田亩制度的无数次变革,传承至母亲一辈,家前屋后总要劈开一块地,让艾草汪洋恣肆!端午节粉墨登场外,更是寒冬,用刀剪一段一段剪成二三分公分,吊垂于屋椽下,每日晚,边看电视,边用开水冲后不久,把布满老茧的古铜色伤痕累累的双腿浸湿在热水中 ,每次回家都叨叨念念:“你也每晚这样,很管用的,艾灸。”
004.png

多年后,我站在城市的高楼里,端午的味道似乎被混凝土封存。然而,每逢端午节前,去农贸市场、马路市场、超市时,那长长短短、绿肥红瘦的艾草伴我入帘,唤起我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与回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客服|举报|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兴化三水园论坛 ( 苏ICP备20024052号 )

GMT+8, 2025-7-9 01:24 , Processed in 0.062312 second(s), 17 queries .

Copyright © 兴化市艺博网络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https://www.xhssy.com.cn/)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论坛帖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文责自负,兴化三水园论坛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发现有侵权行为,请与我们联系。

网站常年法律顾问:汤荣华律师,手机:13852687313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