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奉“天花娘娘”(痘疹娘娘)的痘神词(天花府)坐落在兴化南城外大街东侧的天花府巷内,后来纺机厂扩建将它囊括其中变成了纺机厂的劳保仓库。1991年兴化城百年不遇的洪灾使我居住的纺机厂家属区成了一片泽国,我也有幸和天花府有了第一次交集。 由于洪水久久没有退去,我和家人无奈搬进了纺机厂暂时落脚,而居住的地方就是劳保仓库原来的天花府. 初见天花府时没有相像中的庄严肃穆,反而是略显破败,府中的“天花娘娘”金身早已不知去向,各类劳保用品堆得到处都是。此时的天花府只剩一个大殿,约摸有一百三十平方左右。我站在大殿中央想象着“天花娘娘”当年的情形“云肩羽衣,锦绣霞裙,登云珠履,百宝翠冠,手持如意。”大殿两侧原有楹联一副“慈云护赤子痘花皆结善果,法雨洗青囊疹印尽化祥纹。” 在科学不发达,医药条件落后的情况下,痘疹的死亡率极高,曾被视为儿童成长过程中一个重要关口。强悍如满清,在明末中原瘟疫的攻击下可以毫发无损。面对天花却也束手无策,康熙脸上的痂印便是明证。当时的人们面对痘疹,除了竭力去医治外,就是到天花府求娘娘保佑。娘娘本是商朝潼关守将余化龙之妻金氏,余化龙战败自尽后,姜子牙感念其忠勇将其阖家封神,其中金氏被封为卫房圣母元君,也就是痘疹娘娘。 跪求娘娘毕竟只是求得心理安慰,最终还得求助于医生。根据清代医学家朱纯嘏所著的《痘疹定论》中记载,北宋丞相王旦因其长子患上天花,遍招天下名医,最终峨眉山道姑献出“人痘”一法,成功为王旦的儿子接种了人痘,使其健康活到了67岁。有清一代由于患儿众多,从儿科中又单出一科,名曰:花科。 我的外祖父赵寿卿早年曾拜一位花科先生为师,习得人痘接种法,共有四种方式:痘衣法、痘浆法、旱苗法、水苗法。凭借这个本事,我外祖父在上海行医多年,后来突遭横祸医馆失火,无奈回到兴化北大街继续悬壶济世。 人痘接种仍有一定的危险性,而且收费不低,因此到天花府跪求“天花娘娘”的患儿父母还是不少。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一位不知名的僧人“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募得一笔钱财,重新修葺了天花府,并将原来杨公祠(毁于水灾)中杨涧(明代兴化知县,清官,曾卖掉家中果园为百姓完纳赋税)塑像请进天花府。 天花府被纺机厂征用后,曾有一名云游僧人来到厂里要求安排工作,当时的刘崇江书记问他有何凭证,那僧人掏出一张照片,正面是天花府的大殿,反面有诗八句。僧人说:“有诗为证”。刘书记拿过照片一看前两句写着“父死母嫁我出家,天花府第在兴化”。刘书记又问“你有何技能”僧人说:“我会念经”刘书记军人出身参加过抗美援朝听到僧人这么说哈哈大笑说“本厂不需要你这样的人才,而且天花府征用时已经给了道教协会和佛教协会钱了”僧人听刘书记这么说长叹了口气,刘书记又说“也不让你白来,上厂里食堂弄个便饭吧”。 如今天花府早已随着纺机厂拆迁而消失,天花难题也早已被医务工作者攻克,“天花娘娘”这也算功成身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