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三水园论坛

查看: 1985|回复: 0

[民俗文化] 重见儿时的糖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6-5 23:12: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重见儿时的糖塑
文/吴文国

       夏日傍晚,夕阳沉至地平线,余晖将天际染成一匹流动的绸缎。粉橙与绛紫交织的云霞,在微风中舒展褶皱,为暑气未消的白昼缀上温柔句点。草木清香混着晚归行人的笑语浮动,世界浸在静谧的暖调里。
微信图片_20250605231057.jpg
       六月四日,我如常漫步大垛文化广场。远远望见儿童游乐场边围满人群,清脆的欢笑声浪此起彼伏。近前才见,一位老人正专注吹糖人。孩子们踮脚仰脸,眼睛亮如星辰,紧盯着老人指尖翻飞的琥珀色糖稀,拽着家长衣角央求购买。这场景忽然撞开记忆闸门——六十年前的自己,不也曾追着糖人担子跑吗?此刻方知,这门童年里的老手艺,早被列入非遗,有了雅称:糖塑。
微信图片_20250605231103.jpg
       老人约一米七的身形,着藏青色老式短袖衬衫,头戴黑色礼帽,举手投足皆见老艺人的精气神。风起时帽檐轻晃,露出一张刻满岁月的脸:银白短发整齐后梳,眼角皱纹如层层涟漪,却掩不住眸中沉淀的光华。攀谈得知,老人名唤虞国桂,七十四岁,大垛镇天河村人。作为家中幼子,他十五岁随兄长学艺,这一吹,便是近六十载光阴。
       说起糖塑渊源,老人眼神骤然发亮。从元朝末年刘伯温以糖诱蜂的传说,到明朝开国功臣隐姓埋名卖糖人的故事,每一段民间叙事都裹着烟火气。这些口耳相传的片段,为古老技艺蒙上神秘面纱,亦见证着它如何在时光长河里代代相续,成为民间艺术的明珠。
       我驻足静观老人操作:琥珀色麦芽糖在特制容器中受热变软,他随手一扯,糖丝便在指掌间游走。捏、吹、剪、压,动作行云流水——指尖捏出栩栩如生的兽首,口中呵出圆润中空的糖泡,剪刀修出翎羽纹路,木梳压出细密肌理。红黄绿黑四色颜料经他调和,瞬间赋予糖塑鲜活神色;就连钢丝弹簧也成妙笔,轻轻一嵌,糖塑的翅膀与尾巴便微微颤动,似要破空飞去。
微信图片_20250605231112.jpg
       然而,老人的叹息忽然落下:“如今肯学这手艺的年轻人,太少了。”制作艰辛、收入微薄,愿沉心钻研者寥寥。尽管政府与文化部门办展览、开培训班,试图为技艺续脉,但让老手艺真正焕发生机,仍需漫漫长路。
        暮色漫上糖塑摊时,最后一缕夕阳为那些彩塑小动物镀上暖金。这掌心大小的糖塑,不只是童年舌尖的甜,更是几代手艺人的心血,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愿这门在指尖流转的艺术,能在时光里继续绽放,让更多人触摸到它的温度与光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客服|举报|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兴化三水园论坛 ( 苏ICP备20024052号 )

GMT+8, 2025-7-8 23:14 , Processed in 0.046234 second(s), 17 queries .

Copyright © 兴化市艺博网络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https://www.xhssy.com.cn/)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论坛帖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文责自负,兴化三水园论坛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发现有侵权行为,请与我们联系。

网站常年法律顾问:汤荣华律师,手机:13852687313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