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垛最大的老字号三新泰
刘双湖
1916年,三新泰百货杂货店在大垛开设,位于原崇禄(现为从六村)大队部仓库的路东和路西处。经营者陈廉静,字鉴清(1899—1971),排行老二,为明季苏迁大丰西团陈氏东海公系,第14裔孙。幼居西团,早年跟嗣父陈长久到大垛镇从商。娶小海夏应南之女夏恒杏为妻 ,生一男八女。三新泰有大小房屋31间,占地面积0.1公顷左右。有田产1000亩左右。20世纪30—40年代,三新泰是大垛最大的商号,占了大垛的一角。 三新泰店堂,位于大垛镇中心幼儿园东南的文化中路边上。店房一排4大间朝西瓦屋,对开大门,营业面积80平方米。经营生产资料如桐油(大行、西洪)、伏口(麻绳)、元钉、铅丝、麻丝、篙竹等。主营土纸,占大垛总销售量的一半,还经营烟、香油、食盐、米。路西做竹厂,经营篙子、竹子、叉子,做仓库。1939年时,在大垛东头见到拖篙子的就知道是从三新泰刚买的。 三新泰的房屋,都是砖木结构青小砖青小瓦,杉木椽梁桁条的瓦房。店堂东门外是大天井,天井南边6间是仓库,北边6间是住家和厨房。南边向东有盐库、水龙间用于放水龙等消防用器具、谷仓。东头河边有码头,用作上卸货物、挑水、洗衣、淘米洗菜。1942年,伪军86团到大垛时拆三新泰的部分房子到河北(国营大垛米厂处)砌炮台。1944年,有部分房子上的砖头木料,被抗日军民拆到大尖子的东头打坝头通河对岸的邰家圩子,即现在的从六村第7组以前的打谷场。1945年初,陈廉静停止在大垛的经营活动。携全家到大丰小海北镇妻子的老家,1946年底,又全家去无锡。1946年5月,新四军的苏中银行曾在三新泰店堂里临时设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三新泰房产大部分归崇禄街(后为崇禄生产合作社)所有,部分由个人使用。迎春巷2号原盐库,由张桂宝居住。迎春巷6号原水龙间、杂物间由陈栋臣居住(陈栋臣,同是从大丰西团来的族人,从小在三新泰学徒站店。生三子,长子文林、次子文桂、三子文明)。1959年,崇禄生产大队在三新泰店堂和仓库的旧址上,建8个生产队的粮食仓库和大队部。1962年,在南北向大街路西做竹厂的旧址上,钱世泰在东边砌平房3间,张建在西边砌平房3间、小楼房上下各一间。1973年,崇禄大队将废弃的大仓库和大队部,给4户居民砌房子,各户都是砖木结构的正屋瓦房3间,天井砌一小厨房。南边西头刘祝华,相当于三新泰店堂旧址,东头姚武奇。北边西头丁纯友,东头张汉(张宗铭父亲)。两幢房子之间是巷道,后来取名迎春巷,向东通河边码头。1993年,大垛旧镇建设改造,建设文化路。在三新泰的原店堂、竹厂、仓库、住家房的旧址上建的私人住家房,都列入拆迁范围。2021年,三新泰的旧址在文化中路迎春巷头,和文化中路东沿街的私人商住房。迎春巷2号、6号,在十几年前改造后,由他们的子孙居住。
2003年,向曾在抗战时期做过吴岔村伪保长、解放战争时期做过国民党政权乡长周寿田(1925年生)了解。1941年7月30日,他也在三新泰店堂吃的中饭。事情是当年国民党的税警团,只因一次敌情不明的溃退,没有向日军放枪抵抗,无辜青年只因用了拿枪的动作,却都遭来了日军的杀杀戮。 陈廉静夫妇思想开放,男女平等,重视教育,培养子女上学读书。为人心地善良,忠厚朴实,待人诚恳,济贫扶弱。曾先后收养弃婴几十个,在家里调理好再送往兴化县育婴堂,在当地传为佳话。
在大垛,三新泰老板的口碑较好,如从六村家住老脊湾的樊毓成的兄长樊二,每年修船的桐油麻丝,都是由他免费提供。其他乡里乡亲的农民在生产生活方面有困难的,需要赊账的都能办到,而且不去催要。每逢过年有穷人登门,他就每人打一勺子香油给来人,不要钱。 他们唯缺防人之心,几次被一些小人谋算,敲诈勒索,明偷暗夺,家遭不幸,于解放前破产。唯一的儿子国臣英年病逝,陈廉静夫妇悲痛欲绝,中风不起,经多方医治死里逃生。晚年陈廉静夫妇寄居在江都的六女国经家,陈廉静1971年在江都去世,享年73岁。
三新泰败落后,妻子夏恒杏回小海(大垛人说回北镇)娘家,自己动手烧锅腔做饭,从小就做大小姐到出嫁做太太的她,水手不沾不湿惯了的人,却也就不多想连累娘家人,不怕吃苦,以维持身边人的日常生活起居。1946年底,陈廉静举家避难到无锡。1948年初,儿子国臣(1929年生)身患肺结核,因医治无效,在无锡去世。国臣与家父刘仁和从小在大垛同学,当父亲得知老同学病逝的噩耗,从常州赶到无锡进行吊唁,并代表同学们在吊唁簿子上把手指刺破点血印,进行“点书”仪式。 陈家长女国芙(1923年生),自幼勤奋好学,受封建社会所害,早年与竹泓镇吴剑结婚,生有一子。婚后4年(时为23岁)丈夫不幸病死,丢下幼子。从此侍奉公婆,抚育幼子和一个多事的小姑子,孤苦守节五十载,用一颗慈母之心照顾妹妹们。几十年的风雨岁月,使她双目失明、双耳失聪。1995年,身患绝症医治无效,享年73岁。 次女国蓉,早年就帮父母挑起家庭重担,在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中,历经艰险,也不忘关心和帮助姐妹们。为减轻家庭负担,婚后随丈夫左茂泰外出谋生,国蓉生二子,随母姓陈。长子陈举宁1951年生,次子陈举良1954年生,现均在南京。左茂泰1924年出生于大垛老字号“合兴泰”的股东左才明的家庭,其哥哥左健原名左茂昌(1922年生),参加革命工作。 三女国英早夭说法有三:2003年,朱锦涛说,1941年初夏,国英十三四岁(群众说十七八岁、我按照推算),因随家人去邰家圩子(大垛至双石的圩子)祭祖,乘船回家时天色已晚,她头顶花手巾,被驻在大垛东头油坊垛子上炮台里的日军,误认为是新四军游击队开枪打到胸部,到镇上找西医刘同章医治,不治身亡。2019年7月11日,从六村老支书王宏林说,日军驻兴化期间,大垛有戴二家帮船开往兴化,当天从大垛出发,第二天从兴化返回。撑帮船的水手有从六的周保生的父亲周炳杨和大垛河西姓陆的。一天,新四军游击队在大垛吴岔西边的竹泓尖沟白口,伏击帮船。在撤回草冯区根据地时,陈氏三女国英,被追击的日军打死。一起被送到根据地的还有伪军86团高杰的妻子,第二天被伏击的船和人员,除被日军打死的国英外,全部放出,回到大垛。也许这一次捉放高杰的妻子,加深了伪22师师长刘湘图对高杰的怀疑,伪22师师长刘湘图安插在伪86团姓谢的团副,把这事向刘湘图密报。2019年7月12日,陈文林说,是高杰在大垛东头大尖子上试抢误伤,大尖子是一个圩子,最东边尖尖的向东伸出的地方,1970年之前,一直是打靶场。三女国英放学到田里玩,在从夏家圩子乘船回家时,被靶场飞出去的子弹误伤致死。 四女国华。早年由于家庭败落,自出求学,解放初由高邮公安学校毕业,分配在扬州市公安局工作。丈夫顾崇礼,如皋市芦港区人,抗日战争期间历任区、县、省公安工作。 六女国经。1958年,毕业于南京医士学校,丈夫陈骝同班同学,建湖人。 八女国伟。青年时从南京插队到连云港市新浦农场,后与高中同学一起插场的印尼华侨郑天生结为夫妻。1985年,去香港定居。 1995年3月10日,陈廉静的结发妻子夏恒杏(1906年生)90寿诞,在江都市大达娱乐城的大厅里举行“五世同堂”的寿庆。来自香港、南京、扬州、大丰、兴化的子孙和亲友们齐来祝寿。 夏恒杏是一个传统而典型的贤妻良母,几十年颠沛流离,身体还那么好。这与她多年行善积德有缘。解放前家中开百货杂货店,家境较好,陈廉静夏恒杏夫妇二人,心地善良。有些人把无力抚养的婴儿弃在陈家门口。多年来曾先后养过40多个弃婴,每个弃婴在家调养好,给做一套衣服(冬天还做棉衣),扯2.5尺青布作尿布,花240个铜角子(即两吊零40个),请专人送到兴化县城育婴堂。有一个送小孩的家境很穷,陈廉静还帮他砌了两间草房。后来弃婴多了,就干脆在大门口放个铺着棉絮的小窝桶以免婴儿受冻。 夏恒杏对亲属中两个贫困守单之人亦作“扶节”,甚至让她们住在家中。也常将儿子从南京买回来的好药急济一些病人,一方群众皆知她的宽厚仁慈,赞佩她的菩萨心肠。她早年思想开放,在那种“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旧社会里,坚持让女儿们个个读书上学。 王德胜回忆1944年底,有人告诉三新泰老板,新四军要分田分房,陈廉静知道后说“他要就给他们”。于是举家带上细软和资金先躲到大丰小海北镇,以后上无锡了。 抗战期间,驻大垛日伪行动队队长李文斌时常去三新泰玩,李文斌好吃好玩的开支都从那里支取。陈廉静在那战乱年代,也不好得罪这些流氓恶霸,听之任之,时间一久,就把他作为保护伞、座上宾。李文斌在三新泰耀武扬威,在三新泰做工的人称他为“师傅”。他手沾杀害地下党新四军游击队和抗日群众的血,新四军游击队要除掉他。1945年,兴化光复之后他潜逃了,在“端鸡窝”的行动中,在芦州的一条船上发现了他,就前去抓捕。他跳河逃走,前去抓捕的新四军就朝水中打枪,李文斌被乱枪打中,河水中血水泛上来。由于李文斌在大垛一带作恶多端,民愤极大,有些事受局限影响,外界说法不一,所以三新泰受到牵连,房产地产分给了当地贫苦农民,部分财物被充作军费。也有人趁火打劫。 三新泰的田产:邰家圩子上,其中有一大半是三新泰的田产,约200多亩。从六七队老贫农朱春米就租种过三新泰的田。佃户从东边码头往三新泰家送粮,直接扛着笆斗往仓库门口有闸板的屋里倒,他家不在仓库里用摺子囤粮。这种仓储形式叫“廒”,亦作“仓厫”,储藏粮食的处所。在仓库的底层用大糠铺底,上面放草袋,在门口用闸板,在底层的闸板上留有闸口,卸粮食时提起闸口上的闸板,粮食就会流出来。送粮食时,肩抗笆斗望“廒”里倒,门口堆多了,就派人进去用板掀往里边角落拺。粮食进仓多了,门外就用步步高,送粮人踏上一步一步踏上去往“廒”里倒。据王宏林说,从六村夏家圩子,即现在大垛中心校北边,是三新泰的田产。张怀成记忆,三新泰的长工朱春米说,三新泰有16部车用来风水,管理栽插的水稻田用水。按照一部风车能管100多亩水稻田的水,一部洋车能管三四十亩田水稻田的水计算,应在1000亩左右的田产。 感谢陈骝、国经夫妇在家谱上留下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参考了陈氏家谱。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