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三水园论坛

查看: 10828|回复: 0

[兴化古村] 兴化十大古镇之一大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1-28 11:28: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兴化十大古镇之一大垛
张从义  张培元 刘双湖
大垛镇位于里下河腹地兴化中部,鸟瞰大垛,仿佛数个垛岛组成的一只活灵活现的“神龟”(星象属玄武,寓意“众星拱北”),横卧在兴化东部的西新塘港河与梓辛河交汇的碧波之上。这种独特的地形地貌,是勤劳智慧的大垛人世世代代完成的“杰作”。
微信图片_20231128112902.jpg
大垛镇交通便利。梓辛河、车路河横穿东西,东塘港、新塘港河纵贯南北,宁靖盐高速公路与国道G344在镇区北郊纵横交汇,盐靖高速兴化互通出口座落在此。北邻兴丁公路,南接沈大公路,大周公路在西部擦肩而过。距新长铁路兴化站25千米、盐城机场55千米、扬泰机场75千米。东与荻垛镇毗邻,西与竹泓镇交界,南与沈伦镇接壤,北与林湖乡、昌荣镇相望。
历史探源
微信图片_20231128112906.jpg 新石器中晚期的6000多年前,镇境北侧始有古史传说中的东夷集团之一的九黎族所属的某一羽国的羽人——影山头先民聚居。4000多年前又有北方河南来南荡先民侨寓于此。逮虞夏为古扬州之襟域;商代隶夏州;自周武王从泰伯之封后迄春秋时为吴地;战国始属楚之海阳,旋为昭阳采邑地之一;秦为九郡地;汉为荆国、淮临郡、广陵、海陵江都地;晋属海阳隶徐州;宋齐梁陈俱隶南兖州;隋隶广陵江都郡;唐始隶吴州复为邗州隶淮南道;五代杨吴武义二年(920)以下属江都、广陵、扬州、高邮府州之兴化县。
兴化为里下河浅洼平原区,位于江淮平原的里下河凹陷中心地带,为中新生代断隘盆地持续沉降区,古地貌为大型湖盆洼地。在第四纪,洼地经由江河、海合力堆积,经历了海湾——泻湖——水网平原的演化过程,形成湖荡、沼泽地貌特征,均为第四系全新统湖积层和河流泛滥物所覆盖,其基底是以碳酸盐为主的古生代地层。大垛位于其中。
大垛人用自己的双手造就了这方美丽富饶、人文荟萃的家园。早在42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大垛地区便有了人类活动。上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人们在大垛镇东北隅的“芝麻垛”发现了灰坑等人类生存的文化层,1983年在车路河整治工程中发现了麋鹿角化石等,均类似于其后发现的林湖乡南荡古文化遗址上的先民生产、生活遗存,同属于豫东王油坊类型龙山文化(夏朝以前)。
据《史记》、《汉书》、《隋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史籍记载,历夏、商、周、秦以至西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吴王刘濞在包括今大垛在内的吴国东部沿海一带“煮海为业”,生活在大垛这片土地上的先民便以盐业和渔业为生,生命之水的滋润让他们在与大自然的抗争中繁衍下来。
微信图片_20231128112909.jpg

微信图片_20231128112913.jpg
   隋炀帝时,开通了横贯南北的大运河,极大地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东部沿海地区承受了运河文明的润泽。唐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后,我国的经济中心逐步南移,江淮流域的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唐大历二年(767年),淮南节度判官李承主建“常丰堰”。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范仲淹任职兴化,在“常丰堰”的基础上筑成“范公堤”,有效地挡住海水西漫,从而使堤西大片地区免遭盐碱之苦,为农业生产和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微信图片_20231128112916.jpg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黄河改道南下,带来了大量的泥砂,里下河一带,特别是兴化境内广袤的沼泽地露出水面。于是,许多无地或缺地耕种的农民就掘土垒田,改造大自然。这样,兴化一带原已形成多年的四面环水、中间凸起的垛岸地形得到了扩大。人们在这些垛岛上聚居,耕作。
   大垛由若干垛岛组成,大者近百亩,小者几分地。其中,今大垛镇东部2个小垛(位于镇东“木匠垛”西南隅河流中),形同龟眼。镇南“油坊垛”和西北隅垛岛、西南角“火箭垛”(原镇企管站、大垛人称“小岛”),酷似龟足。而古镇西部“西星舍”(原安民村委会所在地)以西的“西尖子”宛若隐隐约约的龟尾子。在这些奇特的垛岛中,有1个最大的垛岛,面积近百亩,便是龟身(今大垛老镇中心区),所以人们就称这个小镇“大垛”。在镇区原有好几条弯弯的小沟伸向街镇中,犹如龟壳的花纹,能起到排水的作用。后来一条一条的被人们填掉砌上了住房,修成了巷道。最后一条小沟在原供销社大楼西侧,到20世纪60年代才填平消失。
   由于大垛先民对被尊为水神的“北方真武大帝”、舜王时代的治水英雄崇伯鲧(夏禹之父)十分崇拜,在治理沼泽地的过程中,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丰富的想象力,将一个个垛岛组合成一只硕大的喜水而不怕水,且长寿吉祥的“神龟”形象,从而使这方热土生产发展,生活平安。大垛先民对治水的认识和他们的创举,至今值得我们借鉴。
   宋元时期,由于生产发展,大垛人口众多,形成了较大的自然村镇(《扬州百镇》兴化篇)。其时,“春耕秋获,笑歌满野,民多富实,往往重门击柝,拟于公府”(《宋史》)。但南宋的抗金战争和元末战乱,使大垛遭到严重破坏,一时生产凋零,地广人稀。

   明代洪武初年(约1368—1372年),明太祖朱元璋实行“洪武赶散”大移民,将苏州阊门和昆山、句容、镇江等江南几十万人口强迁到田多人少的苏北里下河及盐阜、两淮广大地区(《简明中国移民史》)。这不但给这些地区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而且也带来了经济发展的契机。此时,由吴、王、卢、沙 四大姓聚居的大垛重新崛起。此后,明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起兵“靖难”,部分江南居民为避乱而迁入大垛。明隆庆、万历年间(1567—1620年),大垛镇得到进一步发展,成为兴化重要集镇。一直以来,兴化及大垛周边地区的老人说上大垛是上大(音tai)垛。1988年出版的《扬州名镇》:“大垛明代就建镇”。
   延至清代,大垛与安丰、戴窑、竹泓、大邹、唐子、中堡、白驹、刘庄、小海齐名,成为“兴化十大镇”之一,其中心地区隶属兴化县所辖灶四(上)里。清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占领江南,江宁、镇江、句容、苏州等地的部分居民又迁入大垛定居。
2023年《兴化日报》第3版 曹生文的《兴化粮仓》文章:历史上曾在阮家庄设社仓。
兴化粮仓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唐代中后期。明清两朝,兴化境内广置粮仓。清代《咸丰重修兴化县志》记载:
仓储:永兴仓,今名常平仓。
社仓:开元观社、阮家庄社、安丰镇社、中堡庄社、圆通庵社。
1.jpg
《咸丰重修兴化县志》之《仓储》
分别是开元观社仓、阮家庄社仓、安丰镇社仓、中堡庄社仓、圆通庵社仓。
兴化5大民间社仓中,只有开元观社仓设置在城区,其他4座社仓都散落于乡间,且都位于水运要道旁。其中阮家庄社仓在梓辛河边,安丰镇社仓在海沟河边,中堡庄社仓邻近北官河,圆通庵社仓坐落于白涂河畔。
       2.jpg            
《民国续修兴化县志》之《仓储》
繁华古镇 至此,大垛镇已发展成一个商业门类齐全,商铺,商行,手工作坊林立的繁华商贸集镇。
   街面上众多店铺的生产和生活用品,满足周边地区百姓的选购,给古镇增添了繁华和人气。经营南北的杂货老字号有:陈鉴清的三新泰,陈杰臣的杰新泰,吴书裕的复兴泰,赵淪号济川的裕和泰,宗衡斋的衡兴泰,朱氏的朱顺成,李启康的鼎隆泰,左姓宗姓合股经营的合兴泰等。北桥口赵杰勳杂货店,北桥口西边袁九成的杂货店。
首饰是佩戴在人身上的装饰品如:耳环、项链、戒指、手镯等,也具有表现社会地位、显示财富等意义。银匠店就是专门加工这些饰品手工作坊。在大垛旧时有:西市街南首万宝银匠店,万宝的斜对门是鲁姓开的顺兴银匠店,北边是朱氏开设的顺成银楼,王世昌父亲王文达的震兴银匠店。
卖烟店的主要有,北边梅大兴,家中有两台刨烟机。南边顺成也卖烟,有一台刨烟机。
俗话说,吃了五谷谁不生病,人们的生活质量常受到疾病的困扰和影响,在大垛有中医内外科和西医中外科的医生为百姓诊治和“打中药”的药房:药房有李毓昌的养和堂,芦桂荣的仁和堂,吴廷甲的春和堂,芦桂芝的仁寿堂。看病治病的医生有: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到1955年实行对私改造前,大垛祖传外科颜氏与中医内科兼外科何学闳、西医内外科刘铜章,在这一段时间里是大垛地区治病看病的名师高手。还有外科丁济和。
上茶馆烫茶头、煮干丝、吃点心是水乡小镇早上的一种氛围,一种交往,一种乐趣,过去大垛的茶馆主要有:吴兆南与他人合开的六雲居,芦俊义三兄弟开的同福圆,仇芝荫开的凤阳春,吴正贤开的茶馆。
酱及酱制品在大垛有500年以上的历史,20世纪30年代大垛的恒丰泰酱园远近闻名,它的产品销往兴化城区和大垛周边的乡镇农村。酱园都有自己的作坊生产。另有王道兴开的酱园,陈炳庆家开的酱货店,东头徐同来酱园。
糕点俗称茶食,指喝茶吃的食品,而且品种繁多。大垛旧时有3家茶食店比较出名:王振秉的茶食店,大垛人称之为云片店,以馓子出名,有近200年历史。聚和祥茶食店,老板孙文贵,以生产月饼出名,孙福宝的茶食店。
烧饼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速食熟食品,在大垛有200年以上的历史,只有集镇上才会有烧饼炉子打烧饼卖,其中有北桥口的戴仁美,西头的谭如林。
糟坊就是用粮食酿酒的手工业作坊,几百年来都在延续着开槽坊烧酒。在大垛开槽坊历史最长的是卢氏至今有7代人开槽坊,最大的槽坊是吴生保开的,位于恒丰泰酱园后面,占地面积约960㎡。还有:从荻垛大王庄来的李如珠,位于现中市街3号。建筑街中段路南的王凤台继承他的父亲王庆善也是开槽坊。  
古镇大垛的老街并不长,呈“工”字型,北桥口及向北沿河岸的“行”,凸显了古镇大垛繁华景象的一面,商贸兴起离不了旧时流动领域中开行的,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行”的买进卖出。六陈行有:丁耀中,李正宽,刘文进,郭鹤林,刘崇林,王玉,姓戴的,刘文道,朱鹤琴,刘崇高,刘崇政。大庙前有钟家舍的,征王庄人开的等。徐德贵开的蛋行,杨桂香开的南北货行兼卖山芋胡萝卜。
古镇人物 在千年历史长河中,大垛精英代不乏人,仅四牌楼47块匾额中,旌表大垛人及与大垛关系密切者就有4块,即:在陈卞有一座曾任清代广东布政使(主管一省财赋)诗人徐炟(字符禺)的墓园。徐炟生前为官清正廉明,政绩颇佳,是一位难得的清官,四牌楼上悬有旌表他的“名贤鼎望”匾额。
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弘光政权灭亡,兴化著名诗人、书法家王贵一(字象山,明代宰相吴甡的妻弟)抛弃功名,在陈卞构筑“檀园”隐居并著书立说。王贵一的两个儿子——诗人兼书画家王仲儒、王熹儒均长期居住于此。王贵一之孙诗书画家王国栋与郑板桥共同师从著名诗人陆种园,曾因“文字狱”被牵连。“诗画名家”在所旌表的12人中就有王国栋的名字。
邵太后的先祖邵斌,则是兴化历史上的一位清官。他于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任永宁县(今江西宁岗)知县。三年后离任,百姓以清水替他饯别,赞扬他为官清廉如水。四牌楼上悬有旌表邵斌的“恩荣三锡”匾额。在大垛镇大陶村有邵氏族人,从六村的邵家舍自然村都是邵氏族人。
匾额“才步七子”旌表是郑板桥。
清末民初,东刘村举人刘鸿文 (1869—1945)是一位前清举人,热心于本地教育公益事业,为晩清民国兴化著名书法家、收藏家,为《续编兴化县志》执笔人之一。民国期间,有一位忧国忧民的塾师诗人任正学,字宗儒(1883—1940),大陶村人,原省政协副主席吴冬华的外祖父。还有书法家王宇、刘瑾。
在现代人物中:有承当起振兴民族再保险业使命的戴凤举;有曾担任东南大学应用静电研究所所长,并先后应聘担任日本东京工业大学﹑日本上智大学﹑法国poitiers大学等校客座教授﹑客座研究员吴宗汉教授;有兴化板桥道情第一传承人徐枫树;有让江苏摘掉了缺电“帽子”的李晶生;有“大国工匠”铸大国重器的咸春宇;有被誉为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的刘树果;有号称销售大佬的刘粉明。
历史文化 留住记忆“遗”脉相承,大垛镇有兴化市级非遗项目4个,兴化市级传承人4人,泰州市级1人。有把泥巴玩出新奇艺术品的泥塑传承人袁永祥,有口吹手捏形神相聚的泰州市级·兴化糖塑传承人虞国桂,有信手剪出新花样的兴化剪纸传承人张粉珍,有人民经验的艺术结晶兴化谚语传承人任兆毓,有钉公平秤做良心人兴化木杆秤制作技艺的传承人翟恒龙。
蒲草飘香郑燮墓,管阮之庄,烟波浩渺,河湖纵横,一派水乡好风光。板桥先生身归此境,是为江苏省级文保单位。 AAA级旅游景点板桥文化园,是乡村旅游的好去处。
小镇的传统食品仍受到人们的青睐,产妇和老年人喜爱吃的馓子煮烧饼,加点红糖,能吃得饱饱的。一碗热乎乎的能当主餐和腰饷的馄饨味美诱人。下酒的好菜卤菜烧烂摊上品种多任人选购。米饼油条是上班族的速食品。也有让人们享受的早上“皮包水”晚上的“水包皮”的慢生活节奏。
与旧时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砻坊、油坊、豆腐坊、染坊各得其所。裴氏三代祖传接生理发均有名气。卖蔬菜摆鱼桶的青货行,帮你解决烧草的草行,已经成为过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客服:13705265750|举报|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兴化三水园论坛 ( 苏ICP备20024052号 )

GMT+8, 2024-5-20 11:59 , Processed in 0.060085 second(s), 17 queries .

Copyright © 兴化市艺博网络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https://www.xhssy.com.cn/)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论坛帖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文责自负,兴化三水园论坛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发现有侵权行为,请与我们联系。

网站常年法律顾问:汤荣华律师,手机:13852687313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