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三水园论坛

查看: 11430|回复: 2

[人文兴化] 大垛:镇名由来及境域区划和村居变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1-30 09:35: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垛:镇名由来及境域区划和村居变化

刘双湖
镇名由来  一直以来,兴化及大垛周边地区的老人说上大垛是上大(音tai)垛。
微信图片_20231130093127.jpg


大垛由若干垛岛组成,大者近百亩,小者几分地。其中,今大垛镇东部2个小垛(位于镇东“木匠垛”西南隅河流中),形同龟眼。镇南油坊垛和西北隅垛岛、西南火箭垛(原镇企管站、大垛人称“小岛”),酷似龟足。而古镇西部西星舍(原安民村委会所在地)以西的西尖子,宛若隐隐约约的龟尾子。在这些奇特的垛岛中,有1个最大的垛岛,面积近百亩,便是龟身(今大垛老镇中心区),人们就叫这个小镇——大垛。    由于大垛先民对被尊为水神的“北方真武大帝”、舜王时代的治水英雄崇伯鲧(夏禹之父)十分崇拜,在治理沼泽地的过程中,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丰富的想象力,将一个个垛岛组合成一只硕大的喜水而不怕水,且长寿吉祥的“神龟”形象,从而使这方热土生产发展,生活平安。大垛先民对治水的认识和他们的创举,至今值得我们借鉴。


微信图片_20231130093132.jpg
   
微信图片_20231130093135.jpg
微信图片_20231130093140.jpg

宋元时期,由于生产发展,大垛人口众多,形成了较大的自然村镇(《扬州百镇》兴化篇)。其时,“春耕秋获,笑歌满野,民多富实,往往重门击柝,拟于公府”(《宋史》)。但南宋的抗金战争和元末战乱,使大垛遭到严重破坏,一时生产凋零,地广人稀。
   明代洪武初年(约1368—1372年),明太祖朱元璋实行“洪武赶散”大移民,将苏州阊门和昆山、句容、镇江等江南几十万人口强迁到田多人少的苏北里下河及盐阜、两淮广大地区(《简明中国移民史》)。这不但给这些地区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而且也带来了经济发展的契机。此时,由吴、王、卢、沙四大姓聚居的大垛重新崛起。至今流传的民谣“起大(dà)早,喊大(tuō 音舵)小(即大儿子),上大(音tai太,通假太、泰,见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骈雅训纂》,意即极大)垛”,便是当时先进的吴文化对今大垛镇发展产生促进作用的历史佐证。大垛的地名在此时便传承下来。由单树模先生主编的198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江苏卷记述:“大垛镇:明苏州、镇江移民于此,用此名。”此后,明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起兵“靖难”,部分江南居民为避乱而迁入大垛。明隆庆、万历年间(1567—1620年),大垛镇得到进一步发展,成为兴化重要集镇。1988年出版的《扬州名镇》:“明代就建镇”。
    境域和区划变迁   
1912年全兴化分为17市、乡,其中有大垛乡,林湖的朱胖子舍(含小吴家舍)属大垛乡,今大陶(时为陶吾舍)一带则属竹横乡 。
1924年兴化县划分为自治10区,其中有大垛乡。
1927年大垛是兴化县17个行政局之一 。1929年改市乡行政局为6个行政区。区以下含乡镇、闾邻。
1934年大垛隶属于兴化县第二区,区公所设大垛,原址在庄上灯塔向南老大会堂身底,现大垛文化路十字路口向南处。区公所占用二僧庵即毗卢庵(尼姑庵)办公,二区辖东八乡、中八乡、西八乡计24个乡镇。西至临城、旗杆荡、芦洲;东至荻垛、郜家、西毛;北至林湖、湖西;南至大何、娄庄北。大何舍、娄庄、小许舍、小何舍等,当年隶属于东台县八区娄庄乡,娄庄乡南至沈伦的关口、复兴、袁陆。镇西南现跃进村的赵储徐,当年隶属于东台县穆华乡。集镇和现三个行政村(含5舍:老槽子、邵家舍、朱家舍、老舍、老脊湾)为大垛镇(下同)。东边的石家湾、许家堡、马家舍、丁家庄(当年为南丁家庄)、曹家舍、殷家舍为梓辛乡,南边的大陶舍、高顾舍、小陶舍、单家舍、东西套、罗家田、兴芦(芦家舍)、东刘舍等村,与竹泓的梁家舍为睦邻乡。西边的吴岔河为三河乡;西北的天府城、吴杨庄、肖家庄、圣(掷:音)家庄、吴家舍为上图乡;东北的阮家庄、钟(大、小)家舍、管阮庄、包刘庄、包徐庄、陈卞庄、苏阳垛为下图乡 ,均隶属于兴化县二区 。
1941年2月兴化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初隶苏北临时行政委员会,3月改隶苏中行政委员会。同年11月改隶苏中第二行政区。大垛镇、睦邻乡、上图乡、三河乡、下图乡、梓辛乡隶属于兴化县二区,区书雷鸣,区长陈鎝。1943年10月更改行政区名,一区为临城区,娄庄乡(之前娄庄乡属东台)、睦邻乡隶属于兴化县一区。大垛镇、上图乡、三河乡、下图乡、梓辛乡隶属于兴化县二区更改为草冯区。梓辛乡短时间属草冯区,后改属梓辛区(九区)。
1944年1月,兴东行署成立,梓辛乡隶属于兴东行署梓辛区;2月,临城区的娄庄乡(现大何、娄庄)、穆华乡(现跃进村、原三家村),睦邻乡均属临城区划属兴东行署。大垛镇、三河乡(吴岔村)、上图乡、下图乡仍隶属于兴化县草冯区。5月15日,原兴东行署改为兴东县,在大顾成立。为原兴东行署区域范围。
1944年10月撤销梓辛区设塘港区,大垛镇东部、南部均属塘港区。11月撤销兴东县,所属临城区、梓辛区(塘港区)并入兴化县,大垛镇现范围隶属于兴化县。国民党一直沿用南边是东台县四、八、九区,娄庄乡属之。
  1945年9月,苏中一地委决定,原兴东县所辖地区成立兴南办事处,同年10月改为溱潼县。1945年为纪念牺牲的张广美(圣家人),蒋炳山、吴文彩(天和人),上级政府决定将上图乡改东边为:广美乡(肖家、吴家、圣家),西边(吴杨、天和)为炳文乡。1945年大垛镇辖一村、二村、三村。
1945年10月,大垛区成立,属溱潼县管辖,兴化、溱潼二县属苏皖边区第二行政区。大垛镇、睦邻乡、娄庄乡均隶属于大垛区,大垛区还管辖竹泓的南部,沈伦的全部,荻垛的西南部。梓辛乡隶属于溱潼县梓辛区。北部天吴乡(原上图乡)、景明乡(原下图乡)隶属于兴化县草冯区。
1946年底解放战争开始后,撤销广美乡、炳文乡,改为天吴乡,吴岔仍属三河乡。
1947年下半年为纪念在单家舍牺牲的邱保宽、刘应元,将睦邻乡改为双烈乡。1948年上半年娄庄乡改为前进乡,现三家村改属前进乡(含大何、小许、小何及竹泓的南、北冯)。后又划出唐港乡,娄庄、高顾与荻垛的邰曹四舍为唐港乡,是大垛区的根据地。
1948年12月13、16日,兴化、溱潼二县全境解放,隶属于苏皖边区二专署领导。
1949年5月原属溱潼县的大垛区、梓辛区,随溱潼县撤销并入兴化县,大垛镇现范围隶属于兴化县。前进乡含竹泓的南、北冯,双烈乡含竹泓的梁家。1949年4月21日苏北人民行政公署成立,兴化属泰州专区。1953年1月,江苏省人民政府成立,泰州专区改为扬州专区,兴化县属扬州专区(1971年改称扬州地区)。
1950年,全县共19个区,242个乡镇。大垛镇北部天吴乡、景明乡仍隶属于兴化县草冯区,中部的大垛镇、梓辛乡,南部的前进乡、双烈乡隶属于兴化县大垛区。吴岔属三港乡(草冯区)。
1956年全县10个区,101个乡镇(并大乡),3个县属镇。大垛镇的北部叫景明乡,中部属大垛镇(含原梓辛乡),南部叫双烈乡,均隶属于兴化县大垛区。区公所设竹泓。
1958年2月建立大乡制,为35个乡和1个市属镇,大垛镇现行政区范围为兴化县大垛乡,竹泓的梁家,南、北冯亦属大垛乡。 1958年9月,全县为16个人民公社,现大垛镇区域属竹泓人民公社。大垛集镇及原梓辛乡为竹泓人民公社第四大队,今北大片为第五大队,南大片为第三大队。
1959春年对人民公社规模作了调整,全县为7个片,45个公社,大垛片辖:竹泓、大垛、林湖、昌荣四个公社,大垛人民公社由竹泓人民公社分设,为现行政区范围。
1963年重建11个区,48个公社,大垛区辖:大垛、荻垛、陶庄公社。
1967年夏,兴化县实行军管,公社由人民武装部抓总。
1968年4月,大垛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成立。
1970年1月,成立中共大垛人民公社党的核心领导小组。
1971年6月,恢复中共大垛人民公社委员会。
1973年全县为10个区,42个公社,大垛区辖:大垛、荻垛、陶庄、昌荣四个公社。
1981年4月,撤销大垛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设大垛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
1983年6月4日,设立乡党委、乡人民政府、人民公社经济联合委员会。农村设立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生产大队委员会。生产小队改为村民小组。
1983年8月11日中国共产党兴化县大垛乡委员会,兴化县大垛乡人民政府,兴化县大垛人民公社经济联合委员会成立。人民公社经济联合委员会,下设三大公司:工业公司,农业公司,副业公司。各村建立村民委员会,设主任1名,副主任1—2名,委员数名。改生产队长为村民小组长。
1986年1月,兴化市撤销各公社的经济联合委员会。
1986年12月,大垛撤乡建镇,为大垛镇。实行镇管村体制。原辖区不变。25日正式使用新公章。
1996年8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调整扬州市行政区划,“扬泰分设”,组建地级泰州市,兴化市属泰州市管辖。为泰州市兴化市大垛镇。
2021年,为泰州市兴化市大垛镇。
村居变化
1949年—1955年成立初级社之前,大垛集镇为6个街村,即:保宽村、建筑街(现保宽村,建筑街之前为团结村);安乐村、民主村(现安民村);解放村、崇禄街(现从六村)。
1982年前后大队名称的变化及自然村(括号里为原名,下面所有“大队”字样省略):大何东、大何西(大东、大西,2村以大何家舍分设,1965年底分开,1966年正式建立大队组织)、赵家舍(赵家)、储家、徐家舍(徐家)、娄庄(含渔家舍)、小许、小何、兴芦(老名芦家舍,曾用名新芦)、东刘、罗田、西套、东套(2村由朱家套分设)、大陶、小陶、单舍(单家)、高顾(高、顾2舍)、保宽、崇禄、安民、农技站(以上四村为大垛集镇所在地,含朱家舍、老舍、邵家舍、老脊湾、老槽子)、双石(石家湾、1967年底曾改名为先锋村四五年)、许堡(含殷家舍)、马庄(舍)、曹家、丁家(曾用名南丁)、阮钟(阮、钟二舍,分大小钟家舍)、管阮、包刘、包徐、陈卞(含小陈卞)、苏杨、吴家、圣家、肖庄(原名肖家含麻杨舍)、吴杨、天和、兴河、吴岔。之前设集镇办。
1982年兴化县进行地名规范,在一个县里不出现同名的村名,因戴南、林谭都有勤丰大队,故勤丰大队取解放初期的安乐、民主两村中的各一个字即“安民”村。还有大何东、大何西(大东、大西 )、赵家舍(赵家)、徐家舍(徐家)、单舍(单家)、 马庄(舍)、肖庄(肖家)都是当年改的,刮号里为原名。
微信图片_20231130093147.jpg

微信图片_20231130093152.jpg

微信图片_20231130093158.jpg
1994年兴化《市志》,大垛的村、自然村、居委会名称如下:大何东、大何西,赵家舍、储家(舍)、徐家舍、娄庄(含渔家舍)、小许(许家舍)、小何(舍)、兴芦(舍)、东刘(舍)、罗田、西套、东套(2村由朱家套分设)、大陶(舍)、小陶(舍)、单舍、高顾(高、顾2舍)、保宽、崇禄、安民、农技站(以上四村为大垛集镇所在地,含朱家舍、老舍、邵家舍、老脊湾、老槽子)、双石 、许堡(含殷家舍)、马家(舍)、曹家(舍)、丁家、阮钟(阮、钟二舍)、管阮、包刘、包徐、陈卞(含小陈卞)、苏杨、吴家(舍)、圣家、肖庄(肖家,含麻杨舍)、吴杨、天和(成)、兴河、吴岔(河)。镇区设镇南、镇北2个居委会。
2001年5月合并后为23个行政村:大何村(由大何东、大何西、小何三村合并),三家村(由赵家、储家、徐家舍三村合并),娄庄村(由娄庄、小许两村合并),兴芦村,东刘村,朱罗村(由罗田、东套、西套三村合并),大陶村,世联村(由高顾、小陶、单舍三村合并),保宽村,从六村(原名崇禄,由从六、曹家二村合并),安民村(曾用名勤丰,由安民、农技站二村合并),双石村,许马庄村(由许堡、马庄二村合并),丁家村,阮中村(原名阮钟),管阮村,双包村(由包刘、包徐二村合并),陈卞村(由陈卞、苏杨二村合并),盛吴村(由圣家、吴家二村合并),肖庄村(曾用名肖家),吴杨村,天河村(由天和、兴河二村合并),吴岔村。2007年镇南、镇北两个居委会合并为“板桥社区居委会”。
2019年进行的部分村整合:三家村与朱罗村整合为“跃进村”,世联村与兴芦村整合为“兴联村”,双石村与许马庄村整合为“双石村”,丁家村与双包村整合为“塘港新村”,肖庄村与吴岔村整合为“园区新村”。
2021年,全镇共有18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分别是:大何村,跃进村,娄庄村,兴联村,东刘村,大陶村,保宽村,从六村,安民村,双石村,塘港新村,阮中村,管阮村,陈卞村,盛吴村,园区新村,吴杨村,天河村,板桥社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12-3 13:55:2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挺了解该镇的

点评

大垛人文老前辈  发表于 2023-12-3 20:2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客服:13705265750|举报|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兴化三水园论坛 ( 苏ICP备20024052号 )

GMT+8, 2024-5-20 17:57 , Processed in 0.056559 second(s), 23 queries .

Copyright © 兴化市艺博网络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https://www.xhssy.com.cn/)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论坛帖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文责自负,兴化三水园论坛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发现有侵权行为,请与我们联系。

网站常年法律顾问:汤荣华律师,手机:13852687313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