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年 儿时最期盼过年,倒不是那些好吃好穿,真正最向往的是大年初一的拜年。 老家的庄子十分大,有由几个自然村落(我们称舍)组成,比较大的有野张舍、曹家舍、吉家舍,一家家的住的特别散,所以进入要走完整个村子得大半天。 大年初一早上,孩子们按捺不住心中的狂喜,早早起床,穿上压的板页页的新衣服匆匆的吃完早饭,便把早已约好的伙伴一同叫起开始拜年了。 拜年的线路已经在心里规划了上百遍,谁家糖好、谁家会有压岁钱、谁家家里养了狗不能去云云....。 乡里有句顺口溜“拜年拜年、多给糖和钱”,糖就是商店里卖的水果糖、花花绿绿的油皮纸包成,很甜津。是我们儿时最最喜欢的零食,一般都是一两块的给,能给糖果的是家境比较好的,大多数人家是没有的,几片云片糕、几壳花生、一把炒玉米、几条京果都成了我们拜年的收成。 我家住的地方在村子中心位置,所以很方便拜年,可以南征北战,只要腿脚够麻利我可以拜完四个生产队的人家,拜年首先从自己熟悉的地方开始,我从小嘴就很甜,所以收获也比其他孩子多得多,乡里人喜欢嘴甜的孩子,对那些嘴拙的,都会想法子叫他们开口,说春节人们都喜欢听富贵话。所以我们也会迎合大人说句他们想听的,刚结婚的祝他们“早生贵子”、“恭喜发财”家有老人的则祝他们健康长寿等等。 拜年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惊喜,平时关系才处得比较好的会在我们去拜年时除了多给些糖果外还会给压岁钱,记得有一角、贰角、五角,一般都是一两角钱,记得只有村里的支部书记家正常给五角钱压岁钱,这在当时可是不小的数目,拜回来的钱不需要上交,但要告诉大人哪家给了压岁钱了,因为要记住情意,适当的时候后要还了这份情。 乡里也有贫有富,孩子们只晓得糖果、花生、果子好吃,对那些诸如炒米、炒玉米花是不屑一顾的,所以家里再困难也会想法子弄点年货,平时积攒下来的花生炒得焦黑、田埂上种的葵花籽、哪怕是几个洗的干干净净的荸荠,为的是给上门拜年的孩子一份喜悦。 记得在吉家舍有个人家,家境很是贫穷,家里实在没有什么给拜年的孩子们,只有一小斗炒熟的玉米,我们去拜年时有个小伙伴把人家的炒玉米当场扔到地上,那人家老婆见了眼泪不住在打转。所以小时候拜年时父亲总是叮嘱无论人家给什么都要,不过只有一样我是不要的,那就是香烟,有的人家见到有孩子拜年,会递上一只香烟,个别孩子也会装模作样的像大人一样点上,吸上一口呛得咳嗽几声惹得大人们一阵阵哄笑,我可不想充老,再加上一直讨厌那烦人的烟味,所以当人家欲给我时,我会婉言谢绝。 前庄后巷的走了了大半天,直到临近中午,小朋友的拜年活动告一段落,整理一下半天的收获,斤把水果糖,当然也包括特别粘牙的麦芽糖,一大把花生、少许葵花籽、炒米、炒玉米------分类后放好,那水果糖要省着吃,花生葵花籽炒米等容易转潮不能久放,大家伙儿稍加努力很快消灭了,拜年人家给的压岁钱聚了起来等开学买点文具,如果家长允许也会拿上8分钱买上一挂小鞭炮拆成一个个,等到十六夜燃放。 拜年与除夕夜的团圆饭一样,是最能体现“年味”的春节习俗。如今年味逐渐淡了下来,十分怀念儿时拜年的场景,总记得那糖是那么的甜、那炒花生、玉米、葵花籽是那么的香,那人情味是那么的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