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天独厚的渔文化——里下河渔具渔法 (一) 早在四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期,兴化一带已经有了人类活动。1990年在林湖戴家发现了南荡遗址,荡中出土了麋鹿角骨亚化石、陶器、石器等文物。据碳-14测定,南荡遗址年代约为公元前2600年——2000年的龙山时代末至夏初的新石器文化晚期。也就是说,早在4000多年前,先民们已在地处海岸边的南荡中从事生产,繁衍生息了。 据专家考证,兴化在上古时期是“大型湖盆洼地”,在第四纪冰川时期,洼地经过江、河、海合力堆积,历经了海湾——泻湖——湖沼——水网平原的演化过程,最终形成了湖荡沼泽地貌特征。宋代之前,兴化地区湖荡连绵、海潮汹涌,自然条件恶劣,多数地块不适宜耕种,先民们以渔猎维持着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因而,在兴化,渔业的历史早于种植业的历史,渔文化在农耕文明中占有不可低估的地位。 兴化水域辽阔,盛产各类鱼、虾、蟹、贝,品种繁多,储量较大。据1983年《兴化县渔业区划报告》记载:兴化有鱼类56种,分属10个目,28个科,46个属。成鱼尾重大到几十公斤、小的只有几克。智慧的渔人、勤劳的乡民在长期的捕捞实践中,针对不同的水域和鱼类,制作出不同的渔具,施行着不同的渔法。
(二) 兴化渔具种类繁多。总体有网簖、罩箔、钩叉、笼壶、缆索等。按照中国捕捞学的分类原则,可将作以下分类。 刺网类:兴化地区主要是丝网。丝网一般由丝、线结成的网片与上下纲组成,渔人将其曲折撒沉水中置鱼刺挂、缠络而取之,俗称“张网”。丝网按沉浮方式,可分为浮网、沉网两种。 浮网,兴化乡间俗称“鰺鱼网”,丝网中最为窄、矮,其高度约为30厘米;网眼最小,只能容人的小指插进;下纲较轻,下水后浮于水面,主要猎取鰺鱼。 沉网,顾名思义是入水后迅速下沉着于河床,这是因为在制作时网的下纲添加了较重的铅片,主要是捕捞青、鲤,鳊、鲫等下层鱼。 拖网类:兴化地区都是小型拖网,主要有泥网、摇网及弓网。 拖拉网类:俗称大网,为兴化地区最大的网具。 张网类:这种利用水流迫使捕捞对象进入网囊的渔具,兴化地区大概就算趟网了。 敷网类:兴化地区属于“罾”一类的渔具,有大罾、蟹罾、虾罾、提罾等。 大罾,一般架设在较宽的河道上,由罾网、罾架、绞车、罾棚等组成。
蟹罾,是一种专门捕捞螃蟹的网具,由两根弓形竹竿和一片正方形网片组成。 相对于大罾,蟹罾而言,虾罾、提罾更小型、更便捷,也就是更普及,一般都是农民的业余作业。 扳虾罾,多是乡间少年所为,虾罾也由自己制作。 提罾,也由网片和竹架组成,一般不大,一人即可提起。网底是长方形的,三边用网加高了,前部留着敞口。 抄网类:兴化地区使用这种“由网兜、框架和手柄组成、用舀取方法作业”的渔具,主要有捣大网、撮网、抄把。捣大网和撮网属于专业渔民的行当,二抄把大多是半农半渔者的活计。 抄把,多在夏季进行。渔人在河沟湖荡里,每隔一段距离往河底插上一根竹竿,竹竿上扎一把蒿草,用绳子扎着一束水草使其漂浮于水面,用以吸引鱼群。 此类渔具,还有趟网、扒钩、码头网,属于兴化地区特有的渔具,多为业余作业,不少农民家中均有,常常利用农闲或早晚空闲时间捕些鱼、虾、螺丝用以改善生活。 掩罩类:兴化地区主要是撒网、竹罩、龙罩和大罱子。 撒网,一种矩形网具,大多为专业渔民使用。 竹罩,一种竹篾编制、周边有竹竿为撑架的圆柱形捕鱼工具。 划大罩,需要一套专门工具:鱼罩、鱼叉、喷浪篙,当然还有一条渔船。 罩青窠,在初春季节专门捕捉筑巢产卵的黑鱼。 罩咬籽,与罩青窠相仿,但不需做“窠儿”,也不是“守株待兔”,二是“主动出击”。
“崴星”则是在冬季。冬天的鱼儿喜欢在湖荡的浅滩水下懒懒地“晒阳”,湖畔村庄里一些喜欢取渔摸虾的农民就会带上竹罩,撑一条小船来到浅滩前,人站在舱中,两脚轮番用力,将船晃动起来,掀起一层又一层的波浪。 竹罩当中还有一种较为独特的渔具叫“齿罩”。 龙罩,用网片和竹架做成,体积也比竹罩大。 大罱子,多为农家喜渔之人所有。其形状与农家罱河泥的罱子相似。 陷阱类:过去兴化地区主要是竹簖,现在则有网簖(也叫“繯网”)、虾龙。 竹簖,就是用竹箔拦在河道上的鱼簖。早期鱼簖用芦苇编织,只能打在小河小沟里,容易受损。 虾龙,是近些年才兴起并迅速普及的以捕虾为主、兼及鱼蟹的渔具。
钓具类:主要有滚钩、挂钩、小钩、卡。 滚钩,也叫划钩,属于兴化地区渔具中最大的钩,一般由大钩、钩线、坠砣、划杆组成。 挂钩,也叫绷钩。挂钩与滚钩的相同之处是:都是使用较大的鱼钩捕获较大的鱼类。 小钩,专门用来补取昂嗤鱼、虎头鲨之类。 卡,是一种弹卡型的延绳钓具。过去渔民中的“卡帮”就是专门张卡捕鱼一族。 笼壶类:有篓儿、虾笼、虾囤儿、丫子、花篮等。 篓儿,是一种竹制的笼状渔具。 虾笼,是一种竹制的专门捕获虾儿的渔具。编虾笼,先要经过破竹、撕竹、披竹三个程序,做成编制虾笼的篾片。 虾囤儿,则是现代的虾笼。 丫子,与虾笼属于孪生弟兄,是专门诱捕长鱼(黄鳝)的工具,由两个长长的圆筒样的笼子呈L形组装而成。
花篮,是专捕鳜鱼的工具,是一个竹编的筒状的篮子,也有做成腰鼓形的,两头设有倒须,一般直径尺把,长则两尺左右。 耙刺类:兴化地区主要有专扒河蚌的蚌耙、专扒蚬子的蚬耙、鱼叉。鱼叉又有团叉、扁叉、马叉之分。 (三) 渔具,为渔法工具;渔法,因渔具二异。渔具渔法,皆由渔人操作、推演。兴化地区的渔人,可分为专业和业余两大类。 (四) 兴化地区这种“业余”的渔具渔法,很难搜罗网尽,也很难系统介绍。除了前面关于渔具部分已有叙及的之外,下面且从捕鱼方式和捕取对象两个方面加以简述。 兴化民间的捕鱼方式,总体上可以分为“持具”和“徒手”两大类。 所谓“持具”,即使用一种或多种渔具进行捕捞。 钓鱼:兴化乡村中使用较为常见的捕鱼方式,多为青少年所事。 钓钩之中相对少见的“另类”还有柴钩、牛屎钩和瓦钩。 柴钩,也称“毛鱼钩”,专门用来钓捕毛鱼(河鳗)。 牛屎钩,制作稍微复杂。 瓦钩,属于乡村孩子们的“游戏”,其实并不用钓钩,而是瓦片。 跳白:一种流传久远的捕鱼方式,现在几乎失传了。 出充:兴化水乡的一种独特的捕鱼方式,春龙先生考证为“出罧”。 轰沟:一种近乎游戏的捕鱼方法,似乎只属于垛田地区独有。垛田范围内有着无数条小河沟,垛田人称之为“岸沟”岸沟里都有鱼虾。
与轰沟这种形式相似的,还有浑沟、刮沟。浑沟,方言说法更近似于“忽沟”。刮沟,就是“竭泽而渔”。 打箔:又叫“闸箔”,是一种用竹箔拦截,再用”捞海“舀鱼、趟网趟鱼或者徒手抓鱼的捕鱼方法。 所谓“徒手”即只用双手不需要借助工具的捕鱼方法。 摸“呆子”:“呆子”也称“虎头呆子”,即虎头鲨,因其长相憨墩、反应迟钝、游动缓慢而获此雅称,徒手捕捉相对容易。
摸鳜鱼(季花鱼):就是徒手捉捕季花鱼往往是有经验、懂诀窍的人干的活儿。 逮“吃水”:雨季在农田的防水口处捉鱼。 兴化地区的民间捕鱼,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就是针对同一种捕捞对象,会有多种捕捞方法,可称其为“一鱼多法”。以下介绍几种常见鱼类的捕取方法。
捕鳅鱼:鳅鱼,学名泥鳅,原为兴化地区所盛产,农人或农家子弟时常捕取,或红烧鲜煮,或腌制晒干,味鲜独特。 张鳅鱼卡:鳅鱼卡,由一根细细的2厘米长短的两头尖的篾丝、一根2尺来长的卡线、一段粗壮的苇竿组成。 捉鳅鱼:鳅鱼有钻进淤泥的习性,过去稻田中的鳅鱼较多,秋后至水稻成熟“搁田”之时,鳅鱼会钻进泥中。 捕甲鱼:甲鱼,学名鳖,两栖爬行动物,先被称为“特种水产”,肉味鲜美,营养丰富。 张甲鱼钩:这是兴化地区常见的捕获甲鱼的方法,春、夏、秋季均可进行。 打甲鱼枪:甲鱼枪,是一种专用工具,由枪身、转轮、枪线、枪钩、滑轮和枪砣组成。 寻甲鱼:甲鱼有冬眠的习性,整个冬季都潜伏在水底淤泥中一动不动。
捕长鱼:长鱼,学名黄鳝,多生活在水田、池塘、沟渠里。 “吸”长鱼:长鱼有打洞、钻洞的习性,一个长鱼洞常有两个出口。 抄长鱼:长鱼虽有钻洞穴居的习性,但也经常在水中游动觅食,还要浮出水面呼吸空气,特别喜欢在水下草丛活动。 寻长鱼:也是乡民捉捕长鱼的一种常见方法。长鱼多是昼伏夜出,天黑了出来觅食。 钓长鱼:钓长鱼使用的鱼钩比较特别,多为自行车辐条一类的钢丝磨尖后弯成钩状而成。 捕螃蟹:兴化历来盛产螃蟹,“中庄醉蟹”早就享誉海内外。过去都是野生蟹,后来产量急剧下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