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三水园网

查看: 6401|回复: 1

[人文兴化] 红 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8-4 16:02: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红        薯
文/吴文国

        散步不经意间,偶然闻到烤红薯的味道,那香甜沁人心脾,仿佛弥漫到生活的各处,觉得每天日子都有滋有味起来。我小时候,每年,我家都要储备一些红薯,能一直吃到明年春季。可以煮着吃,做红薯粥,炸薯片,等等。有了红薯,觉得每一天都是甜蜜的。
        你问我对红薯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深情呢?要追溯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50年前我的童年时代。
        我的外婆户囗在大垛镇(过去称公社)保宽村,当时是集体农业生产,土地归集体所有,以后为提高个人生产积极性,每人可分几分地自己自主种植,当时叫自留地。由于各家都是零散几分地,只能种植一些旱性农作物,这时红薯再适合不过了。
        种红薯首先要有红薯苗。我记得有一次,当时我才十一二岁,大垛市场上无红薯苗可买,父亲叫我到唐子市场看看有没有。当时肯定是步行的,路又不好走,跑了几个小时才到唐子,整个市场也没有红薯苗卖。在回来的路上路过包刘村时,看见一对夫妇在屋前的菜园里,剪下红薯藤用草绳捆扎成一把把堆在一起。这不就是我要的红薯苗吗?我问道:“叔叔,这红薯苗卖吗?”,叔叔答道:“卖,你要多少”,我回答到:“我不懂,有三分地”,“噢,知道了”叔叔回答到,叔叔很有经验拿了四十把并按优惠价卖给我。
        回家后,父亲和我各自拿着工具铁粑和小铲锹。父亲力气大用铁粑把土筑起长条形半圆锥地垄,我用小铲锹掀开土壤迅速斜插红薯苗并回土填满。插完红薯苗后已经汗流浃背,疲惫不堪了,但还没完,拿着水桶下河取水,只能拎起半桶水也要艰难的浇完。薯苗刚转嫁地盘后,太阳还是很热的,这个时候,它们的倔劲就显现出来了。原本细细嫩嫩、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薯苗,太阳一晒,全都低头垂脑,饥渴难耐地斜躺在地垄上。经过几天的日晒,眼看薯苗们蔫头巴脑、有气无力、奄奄一息,我真担心红薯苗能不能存活。所以这以后一个星期必须天天浇水,早上起早(早上水凉),有时拎水过重或不小心脚底打滑人仰马翻,掉入河中好似“落汤鸡”一般,每天浇水直至浇醒浇活。
        红薯的叶子是心形的,茎是匍匐着的,当缠绕的茎几乎要铺满地面时,父母们就开始给红薯翻秧,他们在绿海似的红薯地里劳作着,欢声笑语就在碧绿的叶片上颤动着。被拨拉下来的秧苗,顺手丢弃一边做肥料(当时不懂,现在红薯藤是一道美味佳肴)。
        当天气转凉,小心拨开纠缠着的浓密的叶子,就会看到地面裂开很多口子,那是地下的红薯在迫不及待地想拱出地面。于是,我欣喜地看到若隐若现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红薯,嫩红的皮儿,像婴儿娇嫩的皮肤。到了收获的季节,开镰了,我把红薯秧割下来,滚到地边,用铁粑小心地刨出一嘟噜一嘟噜的红薯来,胖乎乎的红薯恣意地曝哂在翻出的新土上,那么满足惬意。
        当红薯身上的土晒干,我就拎起一串抖一抖泥土,用小笤帚轻轻扫去红薯身上的泥,红薯就显露出洁净明媚的样子,我的脸就笑成了朵朵花。黄昏的时候,我和父亲用大的塑料桶装满红薯,用扁担共同抬起回家,回来几十趟运回红薯。将没蹭破皮儿,完好无损的红薯贮存在地窖里,有伤囗的就放在屋子里现吃。小孩子们总是等不及,还没等红薯储存一段时间控甜,就着急让母亲煮着吃了。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农村,还是缺衣少食的年代,田里的蔬菜断了顿,红薯就成了餐桌上的美味,有了红薯补充,家里的粮食可以少吃一点,为我们一家渡过粮食危机功不可没。冬天冷,几乎每天晚上母亲都要煮一锅红薯粥,母亲把红薯洗净削皮切块,和碎玉米一起煮,于是,金灿灿的红薯粥就能让全家身上都暖洋洋的。红薯的甜仿佛是冬日里的阳光,让清贫的岁月也充满光泽。
        后来,村里收回自留地没地种红薯,吃得少了,以前几乎是主食,现在偶尔吃一次还是香甜的,尤其是烤红薯。但是始㚵吃不出母亲煮红薯的味道,因为她是用大铁锅煮上一锅,当掀开热腾腾的圆木锅盖,母亲总是挑出最软最甜的红薯给我吃。而且,母亲还会在锅边收集红薯的油儿,黏稠的,晶亮亮的,金色或红色,我就用两根干净的筷子搅来搅去,能拉出长长的丝来,我们叫它糖稀。我一只筷子交给母亲,自己拿着另一只筷子,用舌尖轻轻舔一下,那甜味就沁入肺腑,仿佛整个童年都是甜的了。母亲那头也用舌头舔了一下,母亲眉头舒展开来笑开了花。在我的眼里这长长的糖丝线,它不是糖稀,而是母子骨肉相连、心血相溶、心心相应、心连心的连接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8-4 17:07:57 | 显示全部楼层
红薯又名“番薯”,西班牙人征服菲律宾后,推广种植,当时征服菲律宾的西班牙人经常遇到粮米不足,于是引入了南美洲的甘薯,在菲律宾推广种植。甘薯亩产可达二千多斤左右,相比于明朝时国内亩产仅有两三百斤的小麦和水稻来说,尤为可贵。所以菲律宾将甘薯视为“国宝”,命令严禁带出。明朝商人陈振龙(番薯之父)冒险数次,方从菲律宾带回福建长乐培植,后推广至全国,解决了当时的粮食紧缺的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客服:13705265750;18796737586|举报|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兴化三水园网 ( 苏ICP备20024052号 )

GMT+8, 2024-11-21 21:07 , Processed in 0.043143 second(s), 16 queries .

Copyright © 兴化市艺博网络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https://www.xhssy.com.cn/)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论坛帖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文责自负,兴化三水园论坛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发现有侵权行为,请与我们联系。

网站常年法律顾问:汤荣华律师,手机:13852687313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