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三水园论坛

查看: 7349|回复: 0

[兴化古村] 韩家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4-13 13:19: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韩家窑
张从义 张培元

位于兴化城东约45公里处,车路河北岸的戴窑镇韩家窑,是座具有千年历史文化的古村。村民王俊信庭院中一株高约九米、直径30多厘米、树龄近六百年,枝繁叶茂的黄杨树和一座明建清修的韩氏宗祠,便是历史的佐证。
QQ截图20240413132007.png
早在宋末元初,这里便以大杨庄的村名出现在兴化县的版图上。为逃战乱,杨姓村民迁往高邮。明朝初年,朱元璋实行“洪武赶散”,将江南一带闲杂人员、无业游民迁往江北垦荒。韩正乙就在这个时候,携家带口,从苏州阊门游民集合点,分派迁居到江北兴化东乡大杨庄,以种田、制作砖瓦泥坯、烧窑谋生。由于韩氏人丁兴旺又以烧窑制砖瓦为业,故改大杨庄为韩家窑。目前,韩家窑村早已不再制砖烧窑了。在2500多村民中,韩姓占90%以上。他们除耕种2000多亩农田以外,还靠养殖、外出打工赚钱,过着较为安逸富足的生活。
历史上韩家窑之所以出名,除由于出产品种多、质量好、行销全省各地的砖瓦陶制品以外,而且还在明朝中叶出了一位大名鼎鼎的扶困济贫、乐善好施、被誉为“东海贤人”的泰州学派传人、哲学家思想家、平民教育家、诗人韩乐吾。
韩乐吾(1509-1585年),名贞,字以中,乐。出身于一个贫苦的窑工家庭。父亲韩大通为韩家窑始迁祖韩正乙第四代孙。由于家贫,韩乐吾5到10岁时,便在父母亲的指点下,坚持不懈地用芦柴棒当笔在沙地上认字、习字。用茅草做成的笔,蘸水在砖头上练字从而成为远近闻名的有志气的“寒门学子”。12岁时,开始跟着父亲和村里的窑工一同制作砖瓦泥坯等。由于好学上进,韩乐吾利用工余时间,不停地刻苦学习、研究学问。19岁上,拜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良为师,学习尧舜之道,孔孟之礼。在学习过程中,力求融会贯通,学以致用,逐步形成自己的哲学思想观点和教育理念,具有为贫苦百姓谋利的高贵品质。当他看到许许多多的贫困窑工和他们的子女由于缺少文化,不懂道理而吃苦受累,过着十分艰难的生活时,他就立志开设私塾馆,广收愿意上学的孩子入学。根据有关资料记载,韩乐吾教学、讲学的地点,不只限制在私塾馆里,经常“舣舟讲学,编户“结庐湖上,聚徒讲学”。在教学、讲学的时间上,也不固定陶”刻板,而是采取灵活机动的方法。每当秋收农隙,聚徒讲学,从这村讲到那村,村头讲到窑头,屋里讲到屋外。“前歌后答,弦诵之声不绝”。因此听众甚多,“农、工、贾从游者千余”。韩乐吾的这种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方法,成为后来平民教育者学习的榜样。即使在信息化十分发达的今天,也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
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春天,兴化地区发生百年难遇的大旱,蝗灾十分严重,导致夏季农作物颗粒无收。广大农村陷入困境。
为帮助乡亲们渡过饥荒,韩乐吾将自己多年节衣缩食,好不容易砌成的三间塾馆变卖,换成粮食,无偿分给韩家窑断炊的村民,帮他们渡过了难关。韩乐吾的这种善行义举,被兴化知县尊称为“淮海高士”。每年数九寒冬,韩家窑村和附近的庄舍,总有许多无工可做的窑工揭不开锅。这时,韩乐吾总是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为及时了解断炊人家的情况,他每天总要站到村中最高处的一座废弃的窑顶上去瞭望。只要发现谁家的烟囱整天不冒炊烟,就将自己节省下来的口粮送去。韩乐吾“望烟送粮”的真实故事,不但传遍了兴化东乡一带而且还传到全县各地,并一直流传到现在。韩乐吾在极力救助穷苦村民窑工的同时,还不顾犯上的风险,亲赴县衙,劝说官府在大灾之年为百姓免税放赈。还有一次,韩家窑有一户窑工因缴不起官税地租,只好准备去借高利贷。韩乐吾知道这件事情后,心想,这户人家如果借了“驴打滚”的高利贷,他家就会长期贫穷。于是他就将自己居住的两间房子卖掉,替这位窑工完了钱粮,从而免受“高利贷”的盘剥。为了不忘此事,韩乐吾还写了一首《售房以偿称贷》的诗,其中两句为“两间茅屋更新主,四海烟霞结旧缘”。韩乐吾的这种济困扶贫、舍已帮人的高尚情怀,在今天看来,仍然令人敬佩。韩乐吾的善行义举是全方位的。其中“自认贼名”的故事,使人感动和深思。有一年冬天,韩乐吾发现自己邻庄上的学生,好几天不来上学了,就以为他家出了什么事故,便利用放学时间,冒着严寒步行十几里,摸到这位学生家里时,天已经完全黑下来。学生家长看到韩先生如此关心他的儿子,十分感动,除了热情留饭以外,还腾出自己的床铺给韩乐吾休息,准备第二天早上风停之后,再送先生回韩家窑。谁知,第二天一大早,学生母亲的一副包金耳环不见了,就疑心韩乐吾拿去了。韩乐吾知道这个消息后,十分委屈,但他十分清醒地意识到,如果失物找不到的话,主妇恐怕要寻短见。韩乐吾经过一番权衡利弊后,决定将自己老婆陪嫁的一副金耳环送给学生母亲,这就等于承认自己偷了耳环,担了贼名。没过几天,学生家长在翻铺晒穰草时,发现了丢失的那副耳环,立即后悔万分,不该怀疑韩先生。于是登门赔礼道歉、并为韩乐吾洗刷贼名。乡亲们和知县知道事实真相后,一个个都被韩乐吾的高尚人格所感动,县老爷还专门给韩乐吾送了“东海贤人”的匾额。其中一块挂在县城四牌楼上,另一块挂在韩家窑韩氏宗祠里。
QQ截图20240413131913.png
韩乐吾这位贫苦的窑工出身的塾师,不但行善积德,扶困济贫,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平民草根诗人。他的诗质朴无华,充满哲理,饱含深情,忧国忧民。有一次他在款待一位地方上派来视察的官员时,吃的是规子饭、葱油汤。看到这位官员用饭时眉头紧锁,难以下咽的样子,韩乐吾立即吟诗一首:“葱汤麦饭两相宜,葱补先天麦补脾:莫怪寒家滋味薄,前村尚有未曾炊。”官员听了惭愧万分。
韩乐吾与兴化宗臣(字子相)、李春芳、陆西星(神话小说《封神演义》的作者)相识相熟,经常有诗歌互答而成挚友。有一年,韩乐吾得知宗臣回兴化养病,便乘船前往县城探望,并相互鼓励。同时写了一首《示宗子相》:“诸贤为学莫欺人,只要连心透骨真;暗室不遗遐迩服,大庭如昧鬼神嗔;伯夷身死心何死?颜子家贫志不贫。了道胸中无一物,吟风弄月出埃尘。
一次韩乐吾在兴化拜访李春芳、陆西星以后,回家写了一首《寄城中诸友》的诗:“落叶惊秋只自怜,良朋佳会恨无缘;莫教性地生荆棘,好养心田继圣贤。道德未全先歇手,工夫不尽再加鞭。无端发月催人老,一刻千金勇向前。”韩乐吾一生写了100多首诗歌,被他的学生们收入《韩乐吾诗集》一书中。
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八月初九辰时,韩乐吾在韩家窑家中与世长辞,享年76岁。当噩耗传到兴化城之后,陆西星悲痛万分,当即写了一首长长的哀诗悼念这位诗人。诗的最后两句为:“伤哉弃我去,何以慰不佞?”
韩乐吾死后,泰州盐分司周汝登将韩乐吾的木主配享于崇儒祠里。兵部左侍郎魏应嘉请祀于兴化乡贤祠内(兴化文庙内)。县府为方便百姓祭祀贤士韩乐吾,在东岳庙与成家大司马府之间的巷内建韩公祠,立其木主,供人供奉。同时将此巷命名为韩公祠巷。
韩乐吾的墓园位于韩家窑韩氏宗祠南侧约两华里的一块形似砚台、四面环水的高地上(今戴窑镇乐吾路南侧)。当时县府还派专人在墓前建了一座四柱三门牌坊。正门门额上方石刻“圣旨”一方,下悬“东海贤人”石刻横匾。东坊门额刻“导德”“冰壶”横。西坊门额刻“乐义”“秋月”横匾。正门东西两石柱上的楹联为:“陋巷箪瓢好学深思追复圣,泥涂轩冕高风大节接严陵。””古墓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被兴化县人民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建于明,修于清的韩氏宗祠,是一座前后两进一庭院(前厅3间主厅6间)的祠堂建筑。主厅内供奉韩氏始迁祖及韩乐吾等先祖的木主,挂着四套兴化漫画家张从义先生绘制的韩乐吾善行义举的故事。天井偏东处一尊韩乐吾石雕人像栩栩如生。祠堂南侧200多米处一座建于清代的单孔砖桥--复兴桥,与祠堂及韩墓同在一条中轴线上,十分壮观。遗憾的是,这座保存好几百年的古砖桥,于2006年在原址上改建为水泥桥。
值得一提的是,韩乐吾23世孙,镇离休干部,80岁的韩德粹先生,为了弘扬韩家窑、戴家窑以及兴化的古砖瓦文化,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搜集到几千件古砖、古瓦、古砖雕等实物,并自费办起了砖瓦博物馆,出版了专著,为后代保存一份难得的非遗实物资料。
韩家窑还是第一届中共兴化县委成立时所在地。朱廉贻县长曾在韩家窑北大庙大殿子上办过公。后来,县委才将办公场地迁到戴窑镇上,即今中共兴化县委办公场地(市文保单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客服:13705265750;18796737586|举报|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兴化三水园网 ( 苏ICP备20024052号 )

GMT+8, 2024-12-4 01:51 , Processed in 0.040281 second(s), 18 queries .

Copyright © 兴化市艺博网络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https://www.xhssy.com.cn/)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论坛帖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文责自负,兴化三水园论坛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发现有侵权行为,请与我们联系。

网站常年法律顾问:汤荣华律师,手机:13852687313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