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垛教育百年追溯 刘双湖 初办大垛小学 1915年初办设于千佛庵,名大垛国民学校。1924年改称兴化县第二学区第三初级小学。1927年更名大垛初级小学。1938年增设高级班,改名大垛小学校。1940年为第一学区大垛组首席学校。 2007年4月14日上午,李启迪(1918—2015)在大垛镇文化站,与刘双湖谈及大垛东头大庙和大垛完小一事时说到:大垛东头大庙叫千佛庵,大庙东边是大河,大门朝南,门殿在大垛供销社原办公楼身底,过天井是正殿。天井两边是东西厢房。走过正殿后天井是大殿,大殿较高,有好几尊菩萨。大殿的前半部分与后半部分隔开,有门相通。大殿的后半部分门朝北是大垛完小的1个教室。大殿的西侧是1个小花园,小花园中有一颗很大的香橼树,小花园的东北开一小门朝大垛完小的操场。学校操场的东边是院墙,院墙外是大河。操场西头是南北向二间教室1个,和1个三间的教师办公室。办公室北侧是学校朝西的对开大门,位置相当于供销社旅社的朝西大门向北一点。操场北头是两个三间的东西向教室(相当于现在卖钢材的位置)。1938年李启迪高中毕业到学校代课,校长是吴祖荣。1931年的校长是吴晋升,教师有曹笑文、张希曾、徐仲林、阜宁姓左的一共5、6人。当年和尚在做早课击罄诵经,与学生上课时间没有冲突。 吴祖荣(1911—2000)享年90岁 ,出生于四代书香门第。他从兴化中学毕业后考取苏州高级中学,苏高中毕业报考中央政治大学,笔试通过但因身体过胖,体检不合格而被淘汰,回家乡从教,1938年担任大垛小学校长,1949年后担任兴化城东小学教师、兴化昭阳小学(现为实验小学)教导主任、城南小学校长等职,后调至高邮县高邮中学、三垛中学任教直至退休,妻子刘逸民东刘村清代举人刘鸿文孙女。吴祖荣生有二子:长子吴宗海,1935年出生于大垛镇,镇江大学师院中文系教授,有《全唐诗词集注补遗》等专著多篇。次子吴宗汉,1939年出生于大垛镇,东南大学物理系教授。孙女吴晨是博士后。 吴祖荣及夫人刘逸民 近代大垛私塾 王宇,刘瑾。 吴祖荣 在自家教过学,吴祖荣父亲吴生保(1889— 名元烺,字生保,号蔚臣),19世纪末吴家从兴化城迁至大垛,是兴化吴甡家的一支。到大垛开槽坊磨坊,位于文昌路6号的西半部、8号全部,酱园巷的6号、8号、10号。东西长约40米南北宽约24米,占地面积约0.096公顷。吴生保娶妻吴刘氏(刘鸿文之女,人称大奶奶)。吴生保生有一女二子:一女吴金凤(刘全英的母亲)下嫁刘铜章。长子吴祖荣,次子吴祖耀(1914— )。1970年前大垛税务所是在吴生保的原住家房办公,前后两进,中间有小天井,大门头很漂亮。北屋椽子下钉有竹篾条。20世纪50年代西边是恒丰泰酱园的后作,在天井里演过文娱放过电影,60年代是大垛供销社的酱厂。 关帝庙办学,学校设在现安民村的关帝庙处。私塾老师是兴化城的石进生,据说石进生思想进步与在娄庄教学的 高鸿慈(地下党)有联系。家父刘仁和、何卓英、朱立言、朱金城、陈国臣、芦金凤、陈国臣等人都是他的学生。战争年代驻大垛军队曾在关帝庙的操场上操练过。 王厚基 位于现安民村安民路北一巷东头,在那坐馆教学,抗战时期高鸿慈就经常跟他来往,为党传递情报。解放后到薛鹏小学做校长。他妻子是康庆茶馆老板吴正贤的妹妹吴竹贤。吴正贤把三女儿过继给妹婿,该女随她姑父姓王。 陆晋原 1913年生, 现为东市街2号。其子陆建全1933年生,曾任大垛供销社酱厂经理。陆进源20世纪60—70年代在家里替人代写书信,贴补家用。 单森然 地点卫绍义分得的房子。李如璧养女李启秀,东刘村人。下嫁大丰人单森然,婚后一直居住在娘家。单森然李启秀夫妇生有二子,长子单敬次子单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50年创办大垛小学(位于现文化中路101号的西南部)。初期,由娄庄的高鸿慈(1917—1980.2.15),祖籍荻垛镇河新垛新庄头。曾任大垛小学第一任校长,1952年任竹泓小学校长,后到兴化县文教局当助理。1964年7月,兴化县成立了电影管理站任站长。当年他借恒丰泰酱园老板罗运铭的作坊做学校。即由现酱园巷一直向北到河边,东边是用罗运铭的3栋9间作坊改建,路西教室是吴姓(吴祖泓)的私房。 1956年后为大垛区、大垛乡中心小学。1958年改为普通完小。笔者上学时,一年级教室位于中间东头原为王瑶家私房,隔路西边是办公室。上五年级时,位于东北角的教室前身为王仕贤的砻坊。自1959年起复为大垛区中心小学,后改为大垛人民公社中心小学。在高泓慈以后,做过大垛中心校校长的有曹永年、周炳文、武世荣、徐道安(20世纪70年代) 集镇教学点 西校 位于佛婆巷,老底子是大垛老中医王瑶外婆家(朱姓瓦房)的,后由裕和泰老板赵淪(号济川,竹泓人)租用做住家房,赵曾任大垛商会会长。解放后赵去无锡做生意,还有部分家属住佛婆巷的老房子里。1952—1980年设为分校(1956年后兴化房管所收为公房)两个班级。 老槽子 1965—1991年在保宽大队老槽子自然村设立 复试(1—4年级)班一个,1965年刘仁和每天拉渡船去教学。 窑垛 1967年丁纯余在从六大队老舍自然村冯家墩子办耕读班扫盲夜校,1972年迁到窑垛改为1个复试班,1976年以后朱根山。1983年丁又去,1998年撤。 邵家舍 1967年刘平芳在从六大队邵家舍自然村办复试班2年,后到从六窑垛与朱根山共事2年,1983年到中心校1年,到双石小学18年。 校友 戴凤举(吴岔人)建国初在本村读私塾,后到大垛小学读四至六年级,曾任少先队大队长并在该校入团。1966年毕业于中央财政金融学院金融系。1999年3月到新成立的中国再保险公司任首任总经理。同年发起成立中国核保险共同体,兼任主席。2003年主持创办中国财产再保险公司、中国人寿再保险公司、中国大地财产保险公司,兼任大地财产保险公司董事长。党的十六大代表,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学校变化 1980年,大垛公社有36个自然村分别建立小学和幼儿园。1981年沿学校南院墙迁移两户(王建国的瓦屋跟西校置换、吴宗兴三兄弟迁从六大尖子安排三个宅基地)。1982年创办大垛中心幼儿园。1986年改名为大垛镇中心小学。学校占地3.7445公顷,其中教学用房1581平方米。有电教设备16件,实验仪器128件,教学挂图138套,图书6000余册。 1990年大垛镇镇村共有学校19所,134个班级,在校学生3857人,有教职员工166人,含民办教师94人。其中镇中心小学有20个班,在校学生950名,教职员工66名,含专职教师57名。2001年大垛镇有中小学5所,在校学生7333名,在职教师295名。2006年有中小学7所,在校学生5431名,在职教师248名。各村保留幼儿园。2008年,成立大垛中心校。2010年,大垛镇有幼儿园班级数23个,在园幼儿人数680人,正式教师1人,民办教师18人。2015年大垛镇有中小学3所,在校学生4529名,在职教师342名(含公办、民办和代课教师)。2021年大垛镇有中小学3所,在校学生1983名,在职教师211名。 学校活动 1964年6月为捐助困难学生的学费,大垛中心小学举办义演,排一台节目在大会堂演出,其中有《红岩》片段。吕冠杰(1935年生,周庄人,后到文化站工作,时任大垛区少先队总辅导员。2025.1 健在)饰共产党员许云峰,杨训民(2025.1 健在)饰共产党员陈岗,许仁饰国民党徐鹏飞,陈允凤(2025.1 健在)饰国民党玛丽小姐,王明饰叛徒莆志高,刘仁和和陆中桂分别饰蒋兵甲和乙。 农业初中 1963年吴杨大队办农中。1965年在双石办大垛公社农中,校长魏文锦,用土墼木板做课桌,1969年迁保宽大队(垛中教师楼处)改办社办高中,后又办小学。1965年娄庄大队办农中,后改为戴帽子初中班。 小学撤并 2000年撤并了许堡村小学。2003年将大何、三家、世联、新芦、朱罗、丁家、双包、陈卞、盛吴、肖庄、吴岔等村的小学5—6年级撤并到大垛中心小学。2004年将娄庄、东刘、大陶、双石、管阮、阮中、吴杨、天河等村的小学5—6年级撤并到大垛中心小学,同时撤并部分村级小学3—4年级。2005年撤并上述村小中的3—4年级和部分村小的1—2年级到大垛中心小学。2006年撤并余下的村小 1—2年级(其中吴杨小学的1—2年级一直保留到2012年)到大垛中心小学。 村级初中设立与撤并 1969年,开始在较大的村庄办戴帽子初中班的有娄庄、大何、肖家、吴杨等大队。1970年在管阮、阮中、吴岔、陈卞等大队设立初中班,1971年在大陶大队设立初中班,1975年在新芦、东刘、双石等大队设立初中班,1976年在圣家、丁家等大队设立初中班。1972年将肖家大队的初中班撤并,1978年将新芦、东刘大队的初中班撤并,1980年将陈卞大队的初中班撤并到管阮初中,1982年将大何、阮中、吴杨、吴岔大队的初中班撤并,1985年将丁家村的初中班撤并,1989年将双石村的初中班撤并,1991年将大陶村的初中班撤并,1994年将娄庄、管阮、圣家村的初中班撤并到中心中学。 镇初中设立 1967年由大垛公社“五七”学校办戴帽子初中班。1971年大垛小学在保宽大队地界办附设初中班,共两个年级即初一和初二,每个年级2个班。1989年9月—1990年6月,在保宽村西塘港河西皮鞋厂旧址设初三年级1个班。1990年大垛镇有初中学校4所,12个班级,在校学生数573人,毕业生数68人,招生人数329人,有教职员工48人,其中民办教师22人。1991年9月—1992年6月在皮鞋厂设初一年级1个班,创办的初中班归教办室分管,1992年迁到胶丸厂名为镇北中学,1993年大垛镇征地1.47公顷,投资30万元,位于文化中路272号,新建镇中心中学。1994年大垛镇村级初中全部撤并到大垛中心中学。 社办高中 1969年1月大垛公社五·七学校设高中班,地点保宽村老槽子,1月底招生24人,1970年1月15日19人毕业。1977年9月 —1979年,娄庄高中只办了1个班一届。圣家高中 1976年9月—1980 年 ,有1978、1979、1980年三届高中毕业生。 大垛镇中心幼儿园 位于人民东路50号,创建于1982年,原址位于老镇区文化中路101号。2011年,因事业发展需要,大垛镇政府投入350万元在大垛中心校东北角新建分部,占地面积0.34公顷,于2012年秋季学期投入使用。2019年秋季学期,经大垛镇党委、政府同意,将原文化中路101号的中心幼儿园和中心校东北角的中心幼儿园分部两校区进行了合并,资源整合。2021年在园幼儿168人,有8个班,30名教师,其中本科学历14人。另外,有民办幼儿看护点4个,共有幼儿293名。2021年2月20日兴化市教育局、市人民政府督导室授予大垛镇中心幼儿园 “兴化市教育系统综合先进单位”。 大垛中心校 位于人民东路50号。成立于2008年,由原大垛中心小学和大垛中心中学合并而成的一所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农村公办学校。占地面积6.03公顷,建筑面积14031平方米,运动场地面积1.55公顷,绿化面积1.8公顷。2021年设有29个教学班,其中小学部20个班,初中部9个班;学生总计1306人,其中小学829人,初中477人。有在编在岗教职工160人,专任教师152人。2020年10月兴化市文明委授牌“2018—2020年度文明校园”。 大垛中学 1973年由大垛小学附设初中班设立。当年招6个班,其中初中4个班,高中2个班,有学生320名。1983年曾附设体育职业高中班1个,学生40多名。同年定位县属完中。1990年有15个班,其中高中6个班,在校学生824名,内有高中生318名。全校教职员工59名。学校占地面积1.5公顷,建筑面积5754平方米,其中教学用房1644平方米。 人物选介 杨训明 男 (1936— )昭阳社区人,兴化市政协原副主席。1963年到大垛中心小学工作,任数学、体育老师。1982 年任大垛中学副校长,1984年当选为县政协副主席,1984 年下半年任县鲁迅中学校长,1987 年调县政协工作。1971 年大垛中学男篮获全县中学生第三名(当时只是一只球架1个班),1978—1982年,垛中评为“扬州地区体育传统学校”、江苏省群体先进单位。这期间,大垛中学在全县中学生田径、篮球比赛中一直保持在前三位置,高中组曾获得过总分第一名,多次多名运动员选拔出席扬州地区运动会并获得名次,吴宏斌同学获省中学生优秀运动员称号后为空军飞行员。1980 年初在扬州地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评比中获全地区第2名,1981年6月,经江苏省教育厅推荐,接待来江苏访问的黑龙江伊春市学校体育参观团,对大垛中学体育给予了充分的肯定,1983年受教育局委托,开设“体育师资班”,为本县培养体育师资,有学生40多名。大垛中学自恢复高考后的三五年之内,为高校输送了约20名大专、本科体育专业学生,连同本校培养的体育师资,成为兴化市体育师资的骨干力量。1964年出生的邵连才,在大垛中学上高中时,经杨训明的培训,参加扬州市中学生田径比赛中取得好成绩。1984年国庆节期间,由大垛公社团委、大垛中学团委、大垛公社文化站联合举办的“庆国庆篮球联赛”,有6支队伍参加,在他的指导下,每天下午在大垛中学的篮球场上激战,经过13天13场的循环赛,于10月11日比赛成绩揭晓。 兴化市板桥高级中学 位于板桥路15号。原名为“兴化市大垛中学”,2001年迁址至大垛镇板桥路北侧重建并更为现名,占地面积7.33公顷。建筑面积45116平方米,其中,校舍面积27993平方米,主要建筑有教学校2幢,实验楼1幢,综合楼1幢,报告厅1个,学生公寓楼5幢,学生餐厅2个等。校园绿化面积3.6公顷,绿化覆盖率达45%。2003年经兴化市政府批准改制为民办。2010年,有班级(含小学、初中班)39个,在校学生数2024人,教职工人数167人。2010年2月晋升为江苏省四星级重点普通高中。 大垛镇乡风淳朴,历来崇文重教,崇武教义,是人文荟萃之地。曾经的大垛中学、大垛小学名闻遐迩。镇内优秀学子遍布四海,遍地开花,走出13位博士。今后大垛的教育事业将在党委和政府的领导支持下,在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的不懈努力下,携手奋进,为大垛的教育发展做贡献,共同谱写大垛教育新篇章!(部分资料摘自《兴化市志》,有出入的地方请提出补充修改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