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三水园论坛

查看: 1886|回复: 0

[人文兴化] 主位|坡子街•高希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2-17 07:15:0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泰州某小学校长是兴化人,年仅20多岁。自他任校长一年后,学校声名大噪。某天,一位学生家长请他吃饭,饭是“家宴”,主人还请了人作陪。入席时,当他看到桌子前已入座的某人后,却不愿坐主位了……他事后埋怨同行的老师为何不事先提醒他,他觉得自己“不配位”,差点脸就丢大了,只因那位是……“上岗子”是家乡方言,指的是餐桌上的主位。以前餐桌都是方桌,一桌可以坐八个人,所以又称“八仙桌”,家乡人把桌子坐北朝南两个位置统称为“上岗子”,东侧为大,西侧次之,但也有地方把东侧位置独称为“上岗子”。坐“上岗子”是一种餐桌礼仪,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谁坐“上岗子”,一般都由主人安排,通常是家族辈分或社会地位较高的人士,体现了人们尊老敬贤的传统美德。许多地方还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老规矩,一户人家操办红白喜事,舅舅往往是“上岗子”的首要人选。小时候听人说过,有的人家因安排不当,舅舅直接拂袖而去,脾气差的甚至翻桌子。舅舅是娘家人的代表,老祖宗定下的这个规矩,不正反映了尊重、保护女方地位和权益的传统要求吗?
1985年下半年,我到家乡某乡镇一个村小任校长,这是个“戴帽子”小学,设有初中部,我既当校长,又兼任初三物理、化学老师。一年以后,学校取得了历史最好成绩,考上一个中专生和三个高中生,那时中专生比现在的大学生还值钱,考上中专就等于捧上了“铁饭碗”,学校因此声名大噪。
某天,一位学生家长请老师吃饭,堂屋里摆了两桌,主人还请了几位亲戚作陪。东边桌子“上岗子”西侧已经有一位四五十岁的人坐着,安排座位的人让我坐到他旁边。我当时才二十多岁,心想“上岗子”东侧为大,让我坐这儿有点年龄“不配位”。于是我凭着自己的经验,硬是把那位亲戚推到东侧。
第二天,同去的一个老师悄悄地告诉我:“校长,你昨晚位置坐错了。”我忙问:“怎么错了?不是东侧为大吗?”老师说:“一张桌‘上岗子’是东侧大,两张桌摆在一起,东边桌子是西侧大,西边桌子是东侧大。你旁边坐的是学生舅舅。”我听了这绕口令似的说白,头都大了,非常恼火地说:“你为什么当时不说?”那位老师很委屈:“你那么用力、认真地推人家,我怎么说?给你挤眼睛,你又看不到。”唉!想不到“上岗子”位置也会产生“物理变化”,好在没发生“化学反应”,如果把人家舅舅惹毛“翻桌子”,那就脸丢大了。
现在所有宴席都改用圆桌了,这让主人在安排席位时少了不少“烦心事”。前几年回老家祭祖,承办人都不用自己做菜,全部采用“包厨”的方式。乡下“包厨”的人,都是周边的厨艺高手,端出来的家常菜别有一番风味,城里一般饭店厨师可能都不如他们。
“包厨”的人除了做菜,锅碗瓢勺等一切用具几乎全包。找一个空旷的地方,撑起自带的帐篷,整齐摆放好自带的折叠圆桌和塑料凳子,一个简易的“宴会大厅”就成了。“大厅”最前面两桌是主桌,坐着辈分较高的老人,除他们桌子留有一个面向大家的“上岗子”外,其他桌子则随便入座。有几个辈分高、年龄不大的人,还和一些难得回去的年轻人坐在一起,说说笑笑,没人为自己是否坐主桌、坐“上岗子”计较。
俗话说“各乡各风俗”,苏南有些地方餐桌礼仪就与我们这儿有着十分明显的区别。一张大圆桌,面对大门居中显著位置,我们认为是“上岗子”,人家那里却是主人的席位,他的右手和左手边才分别是重要客人的位置。聪明的家乡人迅速接受和融合了这种礼仪文化,并将其发挥到极致。
接待苏南客人采用苏南模式,接待当地客人采用当地模式;辈分或地位高的人士请客,客人会说按照现在流行模式,主人应该坐“上岗子”;当辈分或地位不如客人的人士请客,主人会说“乡下锣鼓乡下敲”,按照我们当地风俗,客人坐“上岗子”。为标志圆桌“上岗子”位置,有些饭店的服务员还会把餐布竖立,高高的插在高脚杯中。不论何时何地,主人、客人都不会为坐“上岗子”尴尬。
坐“上岗子”看似一种客套,一种礼节,但如果你是用“心”安排,真的会令人动情,让人难以忘怀。我一个发小,二十多年前出外做生意,每次回来,我们都要小聚一下。前几年因为多种原因,生意惨淡,听说他因税务上的事“进去”了。发小出来后,偷偷回来看老母亲。我知道后,约了几个好朋友,让人开车接他到饭店。大家请他坐“上岗子”,他死活不肯,我说:“你是大家的朋友,也是今天的主客,今天非你坐不可。”
那一天大家聊了很多,酒也喝了不少,发小一开始还有点腼腆,但没一会儿就放开了,交谈中又恢复了往日的神采。临近结束,他很是激动,端起酒杯说:“这次回来,想不到还能与大家相聚,并且坐了‘上岗子’,下次回来我一定回请大家!”让发小坐“上岗子”,对他来说是意料之外,对我们而言是情理之中,他肯定感受到来自朋友的真情、关爱和尊重,这有助于他重回社会后,重拾自尊、自信和自强,而这正是坐“上岗子”这一形式背后所要承载的内容。
今年春节,姨连襟回来过年,陪他吃了三顿饭,想不到我反而坐了三次“上岗子”。姨连襟在上海某大医院工作,是全国著名的肿瘤介入治疗方面的专家,医院网页上介绍的头衔一大串,科研成果接连发布,可以说是大名人一个。这几年我介绍了好几位病人去看病,他都认真安排,精心治疗。姨连襟是山东人,非常热情豪爽,我们二人关系特别好,从他与姨妹做亲时就成为铁杆酒朋友。
以往他回来,请他坐“上岗子”,从来没犹豫过,但这次回来突然变了,非要我坐,他坐我旁边。我问他:“怎么变得不守规矩了。”他说:“你是大哥,应该你坐。”我说:“那以前你怎么肯坐?”他对我坏笑道:“我现在才明白,你们这个‘上岗子’,没有酒量不能坐啊,大家都反复敬坐‘上岗子’人的酒,我再一个个地回敬,真的吃不消,这次你就帮兄弟担待点吧!”结果他初五高高兴兴地开车走了,我初四起就一直躺在床上睡大觉。
坐“上岗子”体现了家乡人民的热情好客,这种传统文化的内涵永远不会变。但刻板的老规矩正在发生新的变化,餐桌席位安排更加随意和亲和,低调入座和倾心交流成为一种新的时尚。
IMG_8615.jpe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客服|举报|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兴化三水园论坛 ( 苏ICP备20024052号 )

GMT+8, 2025-4-3 02:38 , Processed in 0.050762 second(s), 17 queries .

Copyright © 兴化市艺博网络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https://www.xhssy.com.cn/)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论坛帖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文责自负,兴化三水园论坛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发现有侵权行为,请与我们联系。

网站常年法律顾问:汤荣华律师,手机:13852687313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