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三水园论坛

查看: 2644|回复: 1

[人文兴化] 探寻兴化开发区文物资源:成琎墓及其石刻文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2-20 09:39: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日,小编从相关渠道获悉,2025 年江苏兴化经济开发区文物资源评估区域初步划定面积为 8.1 平方公里,目前具体的文物资源区范围虽尚未确切公布,但开发区及其周边已存在一些备受关注的文物资源。其中,位于泰州兴化市经济开发区南郊马场基村的成琎墓及其石刻文物,历史底蕴深厚,吸引着众多考古爱好者和历史研究者的目光。
153655tj7zag3g6p563cac.jpg

153641pu6xtwnutglsthsx.jpg

153626d7o06v3rahavab70.jpg

153535komcy9mfy8h9yd2o.jpg

153551nowzf3epqffiloiw.jpg


成琎墓是明代兵部尚书成琎、户部云南司主事成伟、指挥佥事成谐等成氏家族成员的墓地,其特殊之处在于,它是明仁宗洪熙帝御赐的成氏家族墓地。成琎(1339—1408),字公楷,明初兴化人,在洪武廿二年(公元 1389 年)以贡生身份踏入仕途,历任代州学政、蔚州知州和北平布政参议。因其在 “靖难之役” 中表现突出,立下功劳,先后被赠封吏部侍郎和兵部尚书。
然而,岁月的变迁给成琎墓带来了不少创伤。1948 年,成琎墓封土被毁,幸运的是,墓表面目前仍留存有神道碑 1 通、石柱 2 根,石马、石虎、石人等石质物 13 件。这些石刻文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研究明代墓葬文化、雕刻艺术以及当时社会风貌的重要实物资料。
随着兴化经济开发区文物资源评估工作的推进,相信会有更多关于文物资源区的详细信息被公布,这不仅有助于对成琎墓及其石刻文物的保护,也将为兴化市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增添新的活力。平台也将持续关注兴化开发区文物资源的相关动态,为读者带来最新报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2-20 10:12:57 | 显示全部楼层
兴化城区西南郊,有一处被称做“马场基”的高阜,市农科所就设在马场基上。它占地逾万平方,东临南官河(古盐运河),南近高兴东公路,水草丰茂,土地肥沃。
    “马场基”是一个古老的地名,农科所建成已近半个世纪,可人们习惯上仍然称它为“马场基”。无独有偶,由此东去30公里的古车路河畔,今兴化昌荣镇唐子村也有一座被称为“马场基”的自然村庄。
    这两处马场基的地名都缘于明代的“马政”。马在冷兵器时代于军事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历代王朝都十分重视马的孳生和牧养,将其列为国家的政策和法令,这就形成了马政。明代除在中央设立专管养马的机构太仆寺外,又在重点省份设置行太仆寺。永乐以后形成派养(民养)制度,即所谓“编民养马”。这种马政制度和南方漕运形成两大社会矛盾,一直困扰明王朝的始终。
    明初,因兴化地处里下河腹地,从无用马、牧马之习惯,故不令养马,但必须承担牧马粮草的征缴。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定为马草9万余包,水马站粮18000石(担),负担已经很重了。到了宣德年间(公元1426—1435年),宁国府宣城县(今安徽省宣州市)因不堪马政之苦,便“捏情申诉”,说是有虎伤马,不宜放牧。经南京太仆寺批准,将宣城马匹移至扬州府“无马州县”寄养。于是硬行分配兴化养牧种马540匹(公马108匹、母马432匹),并在兴化设置管马主簿署,设管马主簿一员。
    540匹种马分为11群,设群长44名,兽医10名。又规定每匹公马役夫10丁,每匹母马役夫15丁,计役夫7560丁。在保证540匹种马不死不伤的前提下,每年还要向太仆寺解缴新繁殖的成年马108匹(后改为88匹)。
    据明代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的《兴化县志》记载,540匹种马分为永兴、长兴、广兴三厂(场),在全县设9处牧马厂(场)基和9处牧马草场,共占地18顷96亩有余。其中西南郊(今农科所)记为:“永兴厂一处,在县治西南八里铺。厂基并草场二处,计田地共七十五亩”。今昌荣唐子村马场基记为:“长兴厂一处,座落蒿坡庙西,三十亩,东至沟西,北至张胜,南至车路河;草场一处,座落车路河南岸,一顷二十亩,东至庙港,西至周家界,南至沟北,北至车路河。”
    养马给本已被重赋劳役压得喘不过气来的兴化农民带来了更加深重的灾难。
    嘉靖兴化知县胡顺华在《申请马政事》中说:“本县境内尽为水乡,牧养不便。而蚊虫水蛭咬伤瘦损以至倒死者十常八九”,“俱是‘马头’卖男鬻女自行买补”。又因“种马尚且难保,安望产育?”“俱往山东、北直隶产马处所收买上纳”。后来,干脆每年缴纳折色银2112两,而此项支出,“俱于人丁派征”。养马和挤占良田丝毫不减原先的赋税和劳役,“独无免征田粮”,“杂役并无优免”。胡顺华愤激地写道:“小民之害,不可胜言。”
    万历知县凌登瀛在《求免马价文》中则说,由于马政,原本“东西一百二十里”的兴化县,“百姓逃亡过半”,到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编户只凑六十二里,然六十二里之中,甲无全户,户无全丁,人民仅有三分之一。”
    直至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经由王三余、李戴、傅佩等知县先后呼吁,才准许将54匹种马以每匹20两白银(高于时价一倍)折色解缴,不再养马。然每年9万包草料、18000担水马站粮、480担水马夫头粮的马政负担依然不减。
    自宣德中(约公元1430年)至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的150年兴化养马史是一部血泪史。而至今仍称为“马场基”的旧地名,以及许许多多与姓氏无关的马庄、马舍等自然村庄名称正是这一段历史的见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客服|举报|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兴化三水园论坛 ( 苏ICP备20024052号 )

GMT+8, 2025-4-3 02:35 , Processed in 0.047963 second(s), 18 queries .

Copyright © 兴化市艺博网络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https://www.xhssy.com.cn/)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论坛帖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文责自负,兴化三水园论坛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发现有侵权行为,请与我们联系。

网站常年法律顾问:汤荣华律师,手机:13852687313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