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三水园论坛

查看: 1396|回复: 0

[人文兴化] 兴化市海子池:岁月沉淀的水乡明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2-24 23:43: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江苏兴化的广袤大地上,海子池犹如一颗熠熠生辉的宝石,镶嵌于古城的心脏地带,静静地诉说着千年的沧桑与辉煌。这方水域,不仅是兴化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无数动人故事的发源地,其魅力跨越时空,引人入胜。

海子池,往昔曾是一片浩渺的水域,古诗云:“城北海子旧池塘,好把渔船扣绿杨。打得鲤鱼三尺半,桃花水暖菜花香。” 这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渔歌唱晚图: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渔舟轻摇,绿柳依依,桃花盛开之时,水暖花香,渔民们捕捞起一条条肥美的鲤鱼,享受着水乡独有的宁静与富足。作为兴化城的水系枢纽,海子池连接着全城的水道,即便是干旱之年,它依然源源不断地为城中百姓提供着生命之水,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代人。

古人讲究风水,认为海子池这片水域终日清气缭绕,定会孕育出一方灵气,造就非凡人物。于是,无数怀揣梦想的文人墨客纷纷择地而居,于海子池畔建造起一座座庭院园林,以期沾染这份难得的灵气。其中,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的枣园,尤为引人注目。枣园的主人是礼部尚书兼太子太傅李思诚,他因遭宦官魏忠贤的陷害而罢官归乡,却并未因此消沉。相反,他积极倡修文峰塔,并精心打造枣园,使之成为一处集自然美景与人文底蕴于一体的胜地。枣园内,水明楼、杏花楼、土窟楼、补亭和澹宁斋错落有致,茅亭、芍药园与小渔船相映成趣,为游人提供了一处悠然自得的休憩之所。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杏花楼东的小岛——方壶岛,更是清代至民国时期文人雅士的聚会之地。岛上绿树成荫,建有歇山飞阁式的重檐方亭,民国13年,任树基又在此筹资兴建纪念堂,以缅怀道学家陆希星,使得这片区域更加充满了文化底蕴。

晚明时期,海子池畔又增添了一座私家花园——曼园。其主人李长倩,号维曼,曾任福建提学副使,后因南明弘光政权覆灭而投身抗清斗争,最终兵败自杀殉国。其子李淦,为南明举人,在父亲牺牲后,为躲避清兵追捕,隐匿于福建深山之中。后几经辗转,李淦回到兴化,隐居曼园。然而,岁月无情,曼园逐渐荒废。后来,陈乔在旧址上栽种杨柳,将其改名为柳园。柳园内,绿波亭、半青楼、延青阁等亭台楼阁临水而建,杨柳依依,成为文人雅士的聚会胜地。王竹楼、顾陆海、郑板桥、陆缄斋、陈槐门等一代文豪常在此地吟诗作画,留下了无数佳话。

康熙二十五年,39岁的孔尚任以钦使身份随工部侍郎孙在丰来到下河七邑治理水患。然而,因贪污案爆发,众官撤回,孔尚任却选择独自留守。五月初五,留守衙门迁至兴化,孔尚任便住在拱极台的海光楼。他在《海光楼记》中深情地写道:“台高矣,楼在台上犹高;四窗洞开,江淮长河,历历可识。”拱极台本就是兴化文人雅集之地,加之小舟可直通枣园杏花楼下,孔尚任在此得以广交隐士逸友,收集创作素材,精心打磨他的传世之作——《桃花扇》。这部历经十余年、三易其稿的传奇剧本,在中国清代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时光荏苒,转眼间已至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封建帝制,中华民国应运而生。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为表达对革命先行者的敬意,兴化官府将海子池的私家花园开辟为北公园,并种植中山林;同时,在城南开辟南公园,建造中山纪念碑。如今,北公园依然对外开放,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四方游客,讲述着海子池的过往。而南公园,却在岁月的长河中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兴化市海子池,不仅仅是一片水域那么简单,它更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画卷,承载着兴化的文化记忆与时代变迁。从古人对灵气的追寻到文人墨客的雅集再到历史大事件的印记,海子池始终静静地伫立在那里,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默默注视着这片土地上的每一次变迁与每一次辉煌。我们期待着未来能有更多的人走进海子池、了解海子池、爱上海子池让这颗水乡明珠的光芒继续闪耀在世界的东方让它的历史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与弘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客服|举报|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兴化三水园论坛 ( 苏ICP备20024052号 )

GMT+8, 2025-4-3 02:35 , Processed in 0.041561 second(s), 14 queries .

Copyright © 兴化市艺博网络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https://www.xhssy.com.cn/)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论坛帖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文责自负,兴化三水园论坛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发现有侵权行为,请与我们联系。

网站常年法律顾问:汤荣华律师,手机:13852687313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