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三水园论坛

查看: 1428|回复: 0

[人文兴化] 探秘草堰港:水下遗址唤醒远古文明记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3-6 15: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江苏省兴化市千垛镇草王村的东部,颜家圩的北侧,一处被岁月遗忘的宝地——草堰港遗址,静静地躺在那里,等待着世人发现它的秘密。这片遗址占地面积广阔,足足有8万平方米,如同一块历史的拼图,等待着被拼接完整。
2.1.jpg

时间追溯到2021年,一位兴化的垂钓爱好者在草堰港垂钓时,不经意间发现了村民挖出的陶片和鹿骨。这一偶然的发现,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7000年前古文明的大门。草堰港遗址,这座沉睡的水下世界,曾是长江以北唯一的滨海湿地型史前聚落。它像一个巨大的“时间宝盒”,封存了7200年前先民们的生活点滴。
1.1.jpg
考古学家们迅速介入,他们惊喜地发现,这片8万平方米的水下遗址,简直就是一座天然的“历史博物馆”。低氧饱水的淤积层,如同一位尽职的守护者,让木器、骨器以及炭化米饭的痕迹得以保存至今。这些珍贵的文物,如同一扇扇窗户,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遥远时代的风貌。
2.jpg
草堰港遗址位于江淮东部里下河的核心区域,这里地势低洼,仿佛是大地的一个温柔凹陷。四周河湖交织,如同一张巨大的网,将这片土地紧紧包裹。海拔不足2米的它,在过去是一片广袤的湖荡,芦苇摇曳,水草丰茂,尽显水乡的独特韵味。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围湖改田造塘的活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原本的湖荡逐渐被鱼塘所取代,草堰港遗址也被迫沉睡于水面之下。如今,放眼望去,鱼塘与水渠交织成一片,而那片承载着远古记忆的遗址,则默默地等待着后人去探寻它的奥秘。
3.jpg
考古界曾普遍认为,里下河地区由于6500年前的海侵事件,不可能存在更早的遗址。然而,草堰港的发现却颠覆了这一认知。地层剖面显示,这里经历了从浅海到滨海湿地,再到湖积平原的演变过程。6900年前的海侵事件,虽然给先民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2米厚的海相淤泥却瞬间掩埋了聚落,将先民们的生活场景“真空保存”了下来。这种毁灭与保存的辩证法,让我们不得不感叹自然的神奇力量。

先民们的智慧,在草堰港遗址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他们利用滨海湿地的生态优势,创造出了独特的生存方式。房址F4中残存的5米芦苇栅栏,采用交叉编织法,与现代防洪堤的消浪结构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灰坑底部铺满的草席,编织技法竟与今日的凉席无异。这些“史前防水层”,既防潮又防鼠,成为了先民们在湿地中生活的得力助手。

在潮汐涨落之间,先民们开辟出了稻田,用芦苇排水系统对抗盐碱地。他们利用湿地资源,实现了“抗盐碱作物+湿地杂粮”的生存套餐。陶釜底部的“史前锅巴”中,检测出了芡实、菱角混合烹饪的痕迹,这无疑是对先民们智慧与创造力的最好证明。

草堰港遗址的发现,不仅颠覆了我们对史前文明的认知,更让我们看到了先民们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他们不是被动地等待自然的恩赐或惩罚,而是用智慧去适应、去改造、去创造。这种与自然博弈的精神,正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关键所在。
4.jpg
今天的草堰港遗址,如同一部被海水封印的史前史诗。它静静地躺在那里,等待着我们去解读它的密码。当考古学家们轻轻拂去文物上的淤泥时,他们触碰的不仅是7000年前的余温,更是人类与自然共生共荣的永恒主题。而那些尚未揭晓的谜题——350件鹿角靴形器的真正用途、六孔骨笛中断的音符、海侵前夕最后晚餐的炭化米饭——仍在淤泥中低语,仿佛在诉说着那段被岁月掩埋的历史真相。

草堰港遗址,用它那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我们去探寻、去思考、去感悟。它让我们明白,文明的韧性永远超乎我们的想象。而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也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在未来的日子里,愿我们能够带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客服|举报|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兴化三水园论坛 ( 苏ICP备20024052号 )

GMT+8, 2025-4-3 02:35 , Processed in 0.048466 second(s), 17 queries .

Copyright © 兴化市艺博网络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https://www.xhssy.com.cn/)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论坛帖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文责自负,兴化三水园论坛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发现有侵权行为,请与我们联系。

网站常年法律顾问:汤荣华律师,手机:13852687313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