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三水园论坛

查看: 1239|回复: 2

[人文兴化] 怀念燕俊生老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3-15 13:12: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谨以此文献给那些六七十年代远离故土,默默为水乡兴化教育奉献的老师们)
    时光的车轮滚滚向前,许多记忆都在岁月的磨砺中渐渐模糊,可我的老师——燕俊生老师,却始终清晰地留在我的心间,成为我生命中永不褪色的温暖印记。
   初次与燕俊生老师相遇,在张尖初中。由于随父亲工作单位的变迁,来到了张尖学校,刚刚升入初中的我怀着对初中生活的憧憬与些许紧张,端坐在教室里。
燕俊生老师迈着轻快的步伐走进教室,他身着对襟衬衫,清瘦的脸上戴着一副黑框近视眼镜,几缕花白的头发不羁的贴着头皮,他面容和蔼,眼神中透着温和与坚定。他的声音如同醇厚的陈酿又夹杂着泰兴口音,一开口便吸引了全班同学的注意力:“同学们,欢迎大家开启新的学习旅程,语文是一门充满魅力的学科,希望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能一同探索其中的奥秘。”仅仅这简短的几句话,就让我对这位老师充满了好感,也对即将展开的语文学习充满了期待。
   燕俊生老师的语文课,是一场场精彩纷呈的知识盛宴。他讲解古诗词时,仿佛拥有穿越时空的能力,能将那些古老的文字变成生动的画面。在学习《望岳》时,他声情并茂地朗读着“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并为我们描述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连绵不绝的山峦,在齐鲁大地的广袤平原上拔地而起,那苍莽的绿意仿佛要将整个世界都染透。随着他的讲述,我仿佛看到了年轻的杜甫站在泰山脚下,眼中满是对这座巍峨大山的敬仰与赞叹,心中涌起一股豪情壮志。他还会引入许多诗人的生平趣事,让我们了解到诗词背后的创作背景和情感故事。学**清照的词时,他详细地讲述了李清照跌宕起伏的人生,从她早年的幸福生活到晚年的颠沛流离,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她词中蕴含的细腻情感,无论是甜蜜的相思,还是深沉的家国之痛。在他的引导下,我们不再觉得古诗词晦涩难懂,而是能真切地感受到古人的智慧与情感,仿佛与千年前的他们进行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燕俊生老师的语文课情深意切,印象最深刻的是讲郭沫若《银杏》一文时,燕老师饱含深情,不但让我们认识了银杏树的蓬勃、挺直、坚牢、庄重,更让我们认识到银杏树的品质就是中国人气节的象征。讲到深情处燕俊生老师热泪盈眶,他给我们回忆他的家乡,回忆家里的银杏树-----
   原来燕俊生老师是泰兴黄桥人,六十年代末师范毕业的燕俊生老师相应国家为解决水乡兴化师资不足的号召,拖儿带口来到交通偏僻的张尖村,扎根乡村教育一待就是四十年,在张尖村这块土地上德化桑梓、启智育才,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人才,把自己的毕生青春和热血洒在这片热土上。在燕俊生老师的感召和影响下,张尖村重文重教蔚然成风,在八九十年代张尖村也成了远近闻名的大学生村,张尖村走出了许多高校领导、教授、博士、学者、专家,可谓人才辈出。
    燕俊生老师生活简朴,淡泊名利。第一次去他家,只见一家寄住在一个破旧的土坯房里,师娘除了照看孩子外,就全心全意辅佐老师,面对生活的窘迫丝毫没有怨言。可能燕俊生老师在那场浩劫中身心疲惫,所以燕老师更加热爱他钟爱的教育事业,更加把他所有的爱无私的奉献给他的学生。
    在燕老师不大而简陋的的庭院里长着一棵老师从家乡带回的银杏树,当年虽然刚刚种下不久,身子孱弱但依旧树干挺直,枝繁叶茂。
    如今再回燕俊生老师的旧宅,燕俊生老师曾经居住的房屋早已不见,但那棵银杏树已经长成参天大树,时值春季,一个个嫩芽从枝条上萌发,一片片新叶在酝酿新绿,相信没几天绿色将铺满整个院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3-15 13:13:52 | 显示全部楼层
兴化教育永远不要忘记他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3-18 21:26:59 | 显示全部楼层
QQ浏览器截图20250318212613.p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客服|举报|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兴化三水园论坛 ( 苏ICP备20024052号 )

GMT+8, 2025-4-3 02:40 , Processed in 0.037444 second(s), 20 queries .

Copyright © 兴化市艺博网络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https://www.xhssy.com.cn/)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论坛帖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文责自负,兴化三水园论坛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发现有侵权行为,请与我们联系。

网站常年法律顾问:汤荣华律师,手机:13852687313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