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三水园论坛

查看: 993|回复: 0

[人文兴化] 清明忆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清明忆恩

      文 / 吴文国


       清明,兼具节气与节日的双重属性,古时亦称作三月节,其历史可追溯至 2000 多年前。“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 清明过后,雨水渐丰,万物于阴阳转换间吐故纳新,处处洋溢着春和景明的盎然生机。
       在现代人的认知里,“清明” 与扫墓祭奠紧密相连。这背后,清明节前一天的寒食节有着重要关联。寒食节的起源,相传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的典故有关。后来,唐玄宗为这段故事所触动,于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 “寒食上墓”,并将其列入当时 “五礼” 之一。由于寒食与清明仅隔一日,为了行事便捷,人们索性选择在清明扫墓。到了明清时期,清明扫墓之风愈发盛行。
       清明临近,依照惯例,大哥会邀约兄弟姐妹齐聚,共同祭祖。今年恰逢闰年,民间素有闰年女儿要为已故父母换蚊帐、上贡饭的习俗。三月二十九日,二哥夫妇驱车从南京赶回兴化大垛老家,与众人会合后,一同前往父母的墓地。
       我们怀着沉痛的心情来到坟前,有条不紊地摆好贡品,点燃香烛,将纸钱绕墓地缓缓燃烧。随后,跪在墓碑前,双手合十,郑重地叩首作揖三次,口中念念有词,祈愿父母在天堂一切安好。那一刻,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喉咙也仿佛被堵住,父母生前为了儿女们含辛茹苦的画面,以及他们遭受病痛折磨的场景,如潮水般在脑海中不断涌现。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经济发展滞后,人民生活极度困难。我家六口人挤在一间半丁头府式的破旧房屋里,仅靠父亲每月二三十元的微薄工资维持生计,日子捉襟见肘。为了贴补家用,母亲白天四处打零工,夜晚还得熬夜为他人裁剪缝纫。那时,粮食短缺是最大的难题,一家人常常吃不饱饭。母亲便用山芋、野菜与米混合,熬成稀薄的粥,让我们勉强充饥。每次吃饭,她总是等我们吃完后才去吃。我不止一次看到,母亲在洗碗前,会用舌头将我们碗里残留的食物舔干净。这并非仅仅出于节俭,更多的是她想把食物留给我们,自己却默默忍受饥饿。
        随着儿女们相继成家立业,日子越过越好。然而,母亲却在晚年患上了肺癌。尽管儿女们竭尽全力集资为她开刀治疗,但癌细胞已然扩散,母亲遭受了难以想象的痛苦,最终陷入昏迷,大小便失禁。在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妻子与大嫂轮流悉心照料。照顾失禁病人的艰辛,旁人难以体会。母亲临终前,紧紧地抓住我的手,嘴唇微微颤抖,似乎有话要交代。我赶忙俯下身,将耳朵贴近她的嘴边,却未能听清她最后的话语。她缓缓闭上双眼,流下了最后一滴泪水。我抱着母亲痛哭流涕,泪水肆意地流淌在她的脸颊上,与她的泪水交融在一起。我多么希望,这对母子的泪水,在天堂里能化为甘甜。妻子轻轻拉着我,安慰道:“家有一老,胜似一宝。我们在床前尽心尽力地侍奉,让她干干净净、安心地走了,问心无愧,不必遗憾。”
       “轰” 的一声鞭炮声,将我从回忆中惊醒。环顾四周,前来扫墓祭奠的人三三两两,有的低声诉说着思念,有的默默饮泣。脚下的这片土地,分隔了阴阳两个世界,却隔不断我们对亲人无穷无尽的思念。清明的烟火,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无常与无奈。即便烟消云散,那份思念也会如影随形,永不消逝。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的这首《清明》,辞藻凄美哀婉,生动地描绘出清明时节的独特氛围。如今,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清明祭奠的形式日益多样,如坟头献花、网上祭奠等。但我依然保留着传统的方式,带着子女前往坟前敬香烧纸,只有这样,内心才会感到安宁。我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子女们记住祖坟的位置,将这份对先辈的追思和敬意,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老祖宗和父母们,来年清明,我们一大家子仍会如期而至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客服|举报|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兴化三水园论坛 ( 苏ICP备20024052号 )

GMT+8, 2025-4-3 02:40 , Processed in 0.045184 second(s), 14 queries .

Copyright © 兴化市艺博网络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https://www.xhssy.com.cn/)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论坛帖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文责自负,兴化三水园论坛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发现有侵权行为,请与我们联系。

网站常年法律顾问:汤荣华律师,手机:13852687313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