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垛的烧饼 2003年12月6日,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在兴化办了一台大型节目,其中著名歌唱家吕继宏演唱了革命历史红歌《黄桥烧饼歌》,我们兴化市有8个乡镇文化站的站长与兴化老干部艺术团的40多名队员一起,为歌唱家做背景合唱,我有幸登台参加了。我们大垛的烧饼也在革命战争年代,做过一点贡献,曾掩护过革命志士,资助过游击队的吃饭。 烧饼是一种速食食品,是一种粗食,同时也是一种细食。说它粗食,其实是说上班族边走路边吃烧饼,劳工者把烧饼抓在手上边干活边咬饼,一只大烧饼一杯茶,吃得饱嘎嘎的。人们常把吃烧饼说成“咬口烧饼”,因时间紧匆忙,就把嘴睁大,加快吃得速度。说它是细食,经过定做加料的烧饼,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成为茶馆里的一道早餐盘子,更成为晚宴上的一道好点心。有朋友看到大街上一个搬运工人,两个膀子夹着板车的车把,左手拿着一只烧饼,右手拿着2.5两的小酒瓶,边走边咬烧饼边喝酒,有一种豪爽的气派。 烧饼由面粉加水发酵后做成饼,贴在烘炉里用木炭或煤火烘而成,有大小之分,有椭圆、正圆之分,还有斜型刀切的。大饼芝麻多酥多,小饼芝麻少无酥,有擦酥、椒盐的、糖的、脂油、脂油渣、大葱、萝卜丝等馅。清明节农家用杨柳枝条串起10只小饼,挂屋檐底下晾,这叫“立夏饼”,待立夏日取下煮食,意为妇女栽秧腰不痛。小饼现在常用于一年几次祭祀祖先的一碗供菜,代替原先用糯米粉做的粘饼,立夏饼原来也是粘饼。小饼和馓子一起煮吃,是当地产妇的食品之一,小饼和馓子是看月子的礼品中,必有的礼品之一。平时爱好吃煮饼的也去买小饼。
大垛老早的烧饼店有:北砖桥桥口的戴仁美(1926年生),西头谭如林(1910年生),西市街43号直对中市街朱忠俊开的烧饼店,陈世发。这几位老师傅都参加了公私合营的集体烧饼店,直到退休。 在大垛镇文化中路141号,路西门朝东有一家店号叫“小郭烧饼”店,老碱纯手工制作的烧饼店,夫妇经营着。郭增庆1962年出生于荻垛镇西毛村,1969年随父母一起到大垛烧饼店做烧饼,那时他就开始学做烧饼,至今有40多年了。郭增庆父亲叫郭兆祥1936年生,祖父郭荣桂,有记载郭增庆家从曾祖父郭永香开始做烧饼,父亲、祖父都是跟上一辈学的手艺。一共已有四代人从事打烧饼。始终坚持用老碱发酵。以前炕烧饼是自己用树根做的木炭,现在都是烧白煤。 小郭烧饼店 在大垛集镇东市街2号店门朝北,有一家打烧饼兼烀馒头糕的店面,老板朱秀华1966年出生于大垛镇保宽村,从事打烧饼近30年。师从父亲朱忠俊(1934年出生于大垛,在西市街43号开过个体烧饼店,公私合营后安排到大垛商业社的糖果商店门市部工作,后又退出继续个体打烧饼),祖父朱实泉、曾祖父朱岳恒都是打烧饼的,从高祖父开始有五代人在大垛从事打烧饼。 朱秀华夫妇在做烧饼 在大垛集镇中心的原灯塔的东北边,文化中路132号店面朝西,打烧饼的师傅叫张兆根,1965年出生于大垛镇安民村,从事打烧饼手艺35年,还炸馓子、烀馒头卖。张兆根青年时代师从姐夫刘德国(1948年生)。刘德国师从同是安民村人的叶必旺(1922年生)。在1975年割资本主义尾巴时,五匠归集体,不准个人做熟食。安民村(原勤丰大队),把他们都组织到大队经营,就是现在安民路变压器向北的(万福路1号)一排房子里。此时,刘德国师从叶必旺,张兆根则是在以后跟姐夫刘德国学的手艺。 张兆根在贴烧饼 烧饼的表面呈焦黄色,所以大垛人又称烧饼为“黄烧饼”。做烧饼因有敲“响子”的声音,正常人们叫“打烧饼” 包芯的质量如何,也是烧饼质量的关键,通常的包芯有葱油、韭菜、擦酥(花椒)、豆沙、清糖、萝卜丝、椒盐等。另外,还有加料烧饼,如龙虎斗(葱油内加糖)、糖油椒、白糖板油丁、脂油渣等等。还有一种特殊的包芯就是红糖加大川,据说这种包芯能缓解腹痛。 “酥”是烧饼可口的关键。所谓“酥”是用素油(也有猪油)和干面一起拌和而成的酥酵,打牌的人手气不好,常说的“香油和干面——做输(酥)”这条歇后语,就是来自“酥”的做法。酥擦在面酵内经过翻扞、揉搓,贴出来的烧饼层次分明,具有香、脆、酥的特点。 兴化桶炉(小炉)烧饼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在大垛也有150年以上的历史。以烧饼作为早点,是大垛百姓上百年来的价廉物美的传统食品,至今每天早上的烧饼炉前都站着等烧饼的人。打烧饼,因为师傅是用“响子”滚压烧饼剂子后,在翻转烧饼剂子的那一瞬间,把“响子”在案板上敲一下,形成一种有韵律的节奏声。 做烧饼的案板、桶炉、响子 日常所见的都是桶炉饼。直径18—20厘米,厚不足3厘米,重500克左右,在计划经济时期凭粮票1两一只。而没有粮票的农民及他们的子女,在星期天和放学后到大集体收割过的麦茬田里拾麦穗,把麦穗搓揉下来去烧饼店换烧饼吃。 烧饼一般表面洒满芝麻。烧饼又以馅心不同而名称不同,如馅心是萝卜丝的则叫萝卜丝饼,馅心是用香葱的,叫葱花饼。馅心是红糖的,则叫糖饼。馅心是用葱和糖各一半的,则叫“龙虎斗”烧饼。 做烧饼的材料有:面粉、碱、水、食用植物油、芝麻、糖料、萝卜丝、香葱、猪油、脂油渣。 工具有:案板、和面大敝缸、响子、桶炉、无烟煤、火钳、芭蕉扇、鼓风机。 桶炉烧饼的制作过程:精面粉和水置大敝缸发酵,投碱搓揉,分块裹酥,擀坯包陷,压扁做圆,粘上糖稀,撒布芝麻,贴炉烘烤。 这其中的每一道工序,都要凭着多年积累的经验和长期锻炼的功夫认真操作,决不能马虎。譬如说发酵,须在前一天晚上将面粉用开水拌和,称之为“烫酵”,加放老酵面,搓揉成大面团,让其发酵。面粉与老酵的比例、加水的多少、发酵时间的长短,全品经验,而且冬夏有别。次日清晨投碱的多少也随着气温不同而有所区别。 擀坯全靠手上的功夫,揪下一块面团,先擀成长条后折叠,再加酥擀成长条。如此反复多次,才使烤熟的烧饼有七八层之多,吃起来酥松。 最见功夫的是贴烧饼,俗话说“锅不热饼不靠”,炭火将炉壁考得灼热,贴饼师傅在贴饼时要将衣袖卷得老高,光着臂膀伸出五指,把做好的生烧饼有芝麻的一面(正面)贴在巴掌和五指上,伸进炉膛,把反面贴在炉壁上。这种“赴汤蹈火”的动作绝非一日之功。 在选料上坚持把好几关:一是用素油(菜油),不用荤油,烧饼吃起来不油腻;二是用精面,不用普通面粉,以保证烧饼的口感好;三是用老酵发面,不用发酵粉,做出来的烧饼才酥松可口;四是用白煤,炉火中不会产生有毒气体,保证烧饼无异味,吃得放心。 古镇大垛,每天从清晨天还是蒙蒙亮的时候开始,就见到烧饼炉子在生火了,到9:30左右大饼就不做了,再做些小饼供需要的人购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