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三水园论坛官网

查看: 5129|回复: 2

[兴化古村] 合陈镇的界牌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4-20 16:58: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界牌头是兴化地区一个具有独特历史和文化的村庄。它位于兴化县的东部沿海地区,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村庄的名字来源于其地理位置,横跨串场河和204国道,是沟通里下河地区与海洋的重要交通枢纽。界牌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汉时期,当时这里是各大盐场的兴起地,为了管理方便,地方盐税官员在村庄南侧竖起了一块上刻“界牌”二字的石碑,村庄因此得名。
01.jpg
界牌头虽小,但拥有丰富的景点,如柳溪垂钓、茶庵钟声、枫林停车等,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村庄不仅自然景观优美,还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历史上,界牌头曾是军事要地,南宋时期建有军事堡垒和营地,保障了沿海地区百姓的生产和生活安全。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界牌头又成为新四军的地下交通线,为革命胜利作出了贡献。
02.jpg
此外,界牌头还是众多历史人物的故乡或活动地。如大文学家施耐庵曾在界牌头一带活动,他的名著《水浒传》中的许多情节和人物都与界牌头有关。同时,村庄还是新四军领导人粟裕、陈丕显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常客。
03.jpg
如今,界牌头已成为苏中、苏北地区的交通咽喉要道和交通枢纽,新长铁路、204国道、串场河、通榆运河等南北四条水陆交通大动脉通道交汇于此。村庄的经济发展也取得了显著成就,百姓生活幸福美满。然而,界牌头仍有一桩心事,那就是复建毁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古寺十五里庙,以缅怀过去、展望未来,珍惜今天的幸福。

总的来说,界牌头是一个充满历史底蕴和文化魅力的村庄,它的地理位置、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和人物故事都使其成为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对象。
原著:张从义 张培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4-20 17:02:06 | 显示全部楼层
界牌头
张从义 张培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4-20 17:11:49 | 显示全部楼层
界牌头
张从义 张培元
名称中带头字的地名不多,在目前兴化所属1000多座自然村中,仅有周庄镇的东浒头、西浒头,茅山镇的荀庄头,兴东镇的塔儿头以及合陈镇的界牌头。
距兴化县城60公里,横跨串场河和204国道的界牌头,原先的村名已无从稽考。从两汉时期起,兴化东部沿海地区各大盐场逐步兴起,地方盐税官员为便于管理,在白驹和草堰两大盐场之间挖一条界沟(又名老界河,目前这条东西长约700米的古老界沟仍然存在,是沟通串场河与通榆运河之间的连接河),并在界沟南侧竖起一块上刻“界牌”二字的石碑。从此,这座村庄便以界牌冠名。至于界牌头的头字,据传是界牌村民以本村为出发点,向南到海陵(泰州),向北到盐阜,都以这里为开头。而泰州到界牌或盐阜到界牌,也就到了辖区的尽头。界牌头虽然不大,但拥有过柳溪垂钓、茶庵钟声、枫林停车,范堤烟柳、界碑寻古、荷塘观鱼、方亭对弈、野渡横舟、场河月色、平桥羡流等景点。
千百年来,在界牌头这片土地上,发生过很多影响和推动兴化乃至里下河地区,甚至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这些事件构成了一部辉煌的兴化历史画卷。
唐大历二年(767年),时任淮南节度判官李承就在县东沿海地区,也就是今界牌头东侧海边修筑了一条南北走向的阻拦海水西灌的大堤--捍海堰,从而使西部地区(以兴化为中心的里下河地区)的农业生产得到发展。这条拦海大堤被誉为“常丰堰”。这也是兴化-带最早的水利建设工程。兴化百姓为纪念这位“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治水官员的伟绩,将其判官形象列人庙会之中,其判官舞也被列入兴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到了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由于常丰堰年久失修,海水西灌,使兴化及里下河一带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为此,时任兴化知县的范仲淹组织3万多民工,以界牌头为指挥所,在残缺常丰堰的基础上,历时一年,历尽千难万险,筑成了一条南起海安李堡,北至赣榆的拦海大堤,从而又一次使兴化及里下河地区的千万亩农田免遭海水侵蚀的灾害,使农业生产得到长足发展。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家的丰功伟绩,将此大堤命名为“范公堤”
“范公堤”筑成后,海岸线渐渐东移,所有大小盐池也就渐渐东迁,紧靠堤西侧的数以千计的大大小小的盐池也就自然而然地失去了引海水而煮盐的功能。
南宋名将李庭芝驻扬州时,兼任两淮制置使司。他十分关注盐业生产,并经常到界牌头一带巡视各大盐场的生产经营和盐税的收缴情况。当他看到各盐场之间的交通状况不畅,范公堤西侧又有绵延上百里的荒废盐卤池,于是就提出将南北一连串的废盐池之间的隔土坝统统挖除,使之形成一条贯穿沿途25个大小盐场的串场河。这条河的挖成,为将当地出产的海盐廉价、高效地运往泰州、扬州作出了贡献。时至今日,虽隔千年,但这条南起海安、北至盐阜的宽150多米,奔流不息在界牌头百姓身边的母亲河,仍然发挥着航运、灌溉和沿途百姓饮用以及泄洪作用。它与大运河有着同样辉煌的历史功绩。我们希望有关部门能将它申报为省级乃至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范公堤筑成后,不但阻挡住海水西灌,而且大堤形成了南北大通道。勤劳、智慧、善良的界牌头百姓,为了给南来北往的过客商旅提供方便,又在村中(串场河边,范公堤下)的一座名为十五里庙的寺院中(该庙为地标建筑,由此向南15里到草堰,向北15里到白驹,故得此名),摆设茶水,免费供应。久而久之,人们又称此庙为茶庵,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东台设县后,界牌头串场河以南(草堰南)划归东台县管辖,故茶庵又被人称为兴东茶庵。茶庵正殿三间东西两厢,民国时期住持为可德禅师。元朝末年,界牌头及其怀抱中的串场河一带的神奇而又英勇的土地上又上演了一出惊天地、泣鬼神的盐民起义大剧。此剧前后延续了14年之久,直搅得江淮、江南一带地动山摇,沉重地打击了元王朝的腐朽统治。
早在张士诚率领盐民起义之前,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广大劳苦大众纷纷揭竿而起,反抗元朝腐朽统治。当时北方红巾军韩山童、刘福通、徐寿辉、郭子兴等分别在各自的家乡举兵起义。至正十三年1353年),泰州兴化白驹场盐民张士诚得知各地**时,立即率领自己的兄弟张士义、张士德、张士信、张士骏以及盐工李伯升、吕珍、史文炳、张天麒、潘元明、潘元绍、莫天佑、徐义、徐志坚、韩谦、钱辅、宋兴祖、陈十大、杨继先等十八位好汉(俗称十八条扁担),在界牌头十五里庙里举行起义哲师大会。此后,义军先后攻下草堰、丁溪、戴家窑、泰州、兴化和高邮。张士诚在高邮和苏州先后称王,历时14年之久。最后兵败于朱元璋。因为张士诚在世为大江南北的百姓做了许多好事、实事,江淮及家乡(兴化、泰州、苏州)百姓怀念他,除了建庙祭祀以外,还在每年五月举办隆重而盛大的都天庙会纪念他(假托纪念张巡,实质纪念张士诚)。目前仅兴化地区就有大小不同的都天庙会20多家,被兴化市人民政府批准列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大文学家、世界名著《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早年就曾在界牌头、串场河一带活动。此后他又和陈十大跟随张士诚义军队伍转战大江南北,积累了十分丰富的军旅生活经验。张士诚兵败后,他在故乡兴化友人顾逖的劝说下,回归故里--兴化白驹场倪邵庄(即施家桥村)著述《水浒传》。界牌头十五里庙成了他笔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侯火烧草料场”一章中的山神庙。界牌头东的马家舍,原是草料场。界牌头附近古村陆谦(今属合陈镇)、富安(今属东台市)也成了施公笔下的人物名称。由此,界牌头也就被载人了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册而名声远播。
民国9年(1920年),为改善江苏东部沿海地区的交通,在范公堤基础上,动用上万民工,历时两年,筑成了南通至榆的通榆公路(即今204国道前身),使当时的兴化县境内拥有36公里的公路里程。界牌头村民早在80多年前就在家门口看到汽车或坐上汽车。
历史上界牌头虽然远离县城,地处偏僻,但由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水陆交通的便利,使之成为古今兵家必争之地。
南宋时期,为防金兵和刚崛起的蒙古兵,兴化知县陈垓除了筑了兴化土城之外,还在界牌头海防前哨一带建堡、筑营,建军事要在其中驻扎士兵和壮丁,保障了沿海地区百姓的生产和生活安全。
抗目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界牌头又成了新四军的地下交通线。白天(明里)日伪、国民党的汽车、轮船行走在通榆公路和串场河上,夜晚(暗里)为共产党的新四军、游击队的天下,新四军的公粮船、交通员、武器弹药、药品穿行在通榆公路和串场河西岸。粟裕、陈丕显、章蕴(女)、戴为然等老一辈革命家成了界牌头的常客。他们在这里停留休息,策划如何反“清乡”、反“扫荡”、除汉奸计划,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千百年来,横跨串场河两岸的界牌头村民来往全靠渡船,十分不便。在串场河上架桥成了界牌头祖祖辈辈企盼的宿愿。二十一世纪初,这种愿望更加强烈。这时,生于斯长于斯的界牌头人--资深新闻工作者刘嘉谷老先生坐不住了,他为此奔走呼号,曾多次到南京请老领导戴为然同志帮助解决建桥经费问题,最终募集到资金,于2003年1月15日建成了界牌头大桥,结束了界牌头“无船路不通”的历史。如今,已作古的刘嘉谷老先生的坟墓便安葬在界牌头大桥西南侧的菜地上。墓北一棵有着300多年历史的高大桑树仿佛一把巨伞,又像一棵迎客松,招呼着串场河里行驶的商船,祝他们一路顺风,前程似锦。
令界牌头广大村民更加欣喜的是,1988年动工兴建的新长铁路(江苏新沂到浙江长兴)穿过界牌头村,兴化火车站就设在村北。界牌头村幸运地成为兴化地区第一个有火车经过的地方,百姓们为此感到无比自豪。至此,新长铁路、204国道、串场河、通榆运河等南北四条水陆交通大动脉通道,加上近年建成的通往县城的昌合公路,界牌头成了苏中、苏北地区交通咽喉要道和交通枢纽。
目前,界牌头村计有1040人,其中80%为刘姓家族,余下为陈汤、韩等姓氏。刘姓始祖刘世模乃汉高祖刘邦第64世孙、蜀汉刘备第46世孙、鲁王刘永(后主刘禅异母弟)第47世孙。他于明弘治六年(1493年)由苏州阊门外山塘街李继迁巷迁江都,再迁高邮。曾孙刘进之(诰授文林郎)迁草堰场。刘进之玄孙刘怡泉迁居界牌头,繁衍后代。1995年村民刘嘉才挖地时,挖到一块砖刻刘氏地券。从中得知,刘氏家族的始迁祖刘怡泉生于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亡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
如今,界牌头百姓,在党的改革开放富民政策中,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但仍有一桩心事缠绕在心头,那就是复建毁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村中古迹--十五里庙,让这座见证古村辉煌历史的古寺重现在眼前,以便缅怀过去、展望未来,珍惜今天的幸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客服:13705265750;18796737586|举报|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兴化三水园网 ( 苏ICP备20024052号 )

GMT+8, 2024-12-12 06:05 , Processed in 0.051247 second(s), 19 queries .

Copyright © 兴化市艺博网络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https://www.xhssy.com.cn/)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论坛帖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文责自负,兴化三水园论坛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发现有侵权行为,请与我们联系。

网站常年法律顾问:汤荣华律师,手机:13852687313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